第37章 离去

夜阑人静,赵氏家主亲押辎车,悄然驰至。

张旸早已率人候于小门之侧,恭迎车队。

赵氏车队甫一停稳,焦触便率部疾上,须臾间,四千余众皆易商队服饰。

诸事妥当,众人赶着车,浩浩荡荡往西城门进发。

西城门外,早有数万人翘首以待。

待人和车俱已聚齐,沉重的城门缓缓开启。

夜色深沉,月色如水,众人满是倦意,匆匆向南而去。

此刻的他们,浑然不知命运正悄然眷顾着自己。

真定城内,贵氏、武氏与张氏三大家族,亦先后得知张旸安排人手撤离之事。

次日清晨,贵氏家主与武氏家主便联袂来到张氏族地。

于亭榭之中,三位家主围坐品茗,谈兴渐起。

贵氏家主率先开口,神色悠然:

“天下者,终归我等士人之手。黄巾贼寇,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吾早言及,尔等终有离去之日,二位以为如何?”

武氏家主颔首称是,附和道:

“张兄所言极是。如今朝廷五万大军不日将至,黄巾贼寇不过土鸡瓦狗,不堪一击。”

张氏家主却面露忧虑,迟疑道:

“二位,话虽如此,然那张旸临行之际,会不会反咬我等一口?”

此言一出,亭榭内顿时一片沉默。

三人面面相觑,皆不敢断言此事不会发生。

沉吟片刻,张氏家主抬眸看向其余二人,提议道:

“要不我等届时将族中兵丁汇聚一处,以防不测?”

武氏家主却果断摇头,否决道:

“此事断不可行。我等若轻举妄动,只怕张旸会统率全军来攻。他麾下近四万人马,我等三家即便聚再多兵丁,亦是难以抵挡。”

贵氏家主眉头紧锁,长叹一声:

“这可如何是好?”

武氏家主与张氏家主对视一眼,顿失品茶兴致,纷纷放下手中茶具。

良久,张氏家主目光微敛,缓缓说道:

“目下,我等还需暂且隐忍。可派人密切盯着军营,若张旸撤离之时,有对我等不利之举,我等便与之鱼死网破,让他见识见识我三家部曲的厉害。”

其余二人无奈之下,也只得认同此计。

只是,三大家族按兵不动,并不意味着张旸就会就此罢手。

焦触护送钱粮与黄巾家眷一离开,当夜,张旸便遣出亲卫,将粮库士卒尽数召回城中。

这些士卒入城后,纷纷脱下甲胄,扮作平民,悄然隐匿于三家附近。

与此同时,巡逻的辅兵也相继往南调动,渐渐向三家府邸靠近。

时光匆匆,三日转瞬即逝。

二月初二,正值龙抬头之日。

清晨,军营之中,旌旗猎猎,枪戟如林,三万四千七方军将士整齐列阵,气势直冲云霄。

张旸身披鱼鳞宝甲,首次头戴缀有红丝绳的长缨胄,自军列左侧稳步行至中央。

他登上军列前的高台,双手握住高台旁的卜字戟,奋力高高举起,声若洪钟:

“诸位将士!汉军将至,为免将士们无辜喋血,更为真定百姓计,吾欲领军北上。敢问在场众人,可有不愿跟随者?”

“若不愿走,大可留在真定城,在汉军铁蹄之下苟且偷生。大门就在那里,来去自由,绝不勉强!”

张旸的怒吼声振聋发聩,迅速传遍全军。

在七方军将领的带领下,将士们群情激昂,齐声高呼:

“北上!北上!北上!”

那声浪排山倒海,少数原本犹豫之人,瞬间便被这汹涌的声潮裹挟其中,难以自持。

待“北上”的口号连响十次,张旸举手示意,高声喝止:

“既然诸位皆愿跟随北上,此刻,一军在前,各按方号依次排列,所有人即刻出城!”

军令既下,各方渠帅迅速归列,带领麾下士卒有序出营。

一时间,脚步声整齐划一,咚咚作响,如战鼓擂动。

尘烟弥漫之中,一条由士卒组成的长龙缓缓前行,足足慢跑了三刻钟,方才全部走出军营。

张旸伫立在高台上,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直到王六上前轻声催促:

“主公,是时候行动了。”

张旸微微点头,收回目光,手持长戟,纵身一跃,从高台上稳稳落下,在地上踩出一个深深的脚印。

随后,他大步流星向前走去。

张旸一出营门,街上巡逻的辅兵迅速聚集,组成一短三长的队伍。

张旸二话不说,径直走到短的那支队伍前,高声下令:

“出发!”

一声令下,亲卫队一分为三,分别领着其余三队,朝着贵氏、武氏和张氏家族的方向而去。

而张旸则亲自带领一队,向着赵氏家族的府邸进发。

与前往其他三家的队伍不同,张旸抵达赵氏族地时,这里已近乎一座空宅。

即便如此,张旸仍带头冲进赵氏族地。

只见宅内堆满木柴与尸体,腐臭之气扑面而来,令人作呕。

张旸捂住口鼻,带人来到一处相对干净的院落,在里面喊打喊杀了半个时辰。

时辰一到,张旸一把火点燃了赵氏族地中的干柴,而后率人迅速撤离。

不多时,熊熊大火便在赵氏族地中腾起。

周围百姓见兵卒离去,赶忙出门救火,还心存侥幸,想在宅中寻些值钱器物。

然而,当众人涌入宅门,只见前门遍地皆是烧焦的尸体,恶臭熏天,令人几欲作呕。

“唉,没想到赵家竟遭此大难,可惜了这偌大的宅子。”

有人叹息道。

“是啊,想必赵家与张渠帅结下了仇怨,才落得这般下场,也是活该。”

另一人附和道。

“呸,别说了,大伙赶紧救火吧,再耽搁下去,火势蔓延,全城都要遭殃。”

众人纷纷响应,开始全力救火。

就在城中百姓议论纷纷、奋力救火之时,城中又有三处燃起大火。

众人一望便知,起火之处正是贵氏、武氏和张氏三族的族地。

一时间,不少人喜极而泣,高声欢呼:

“太好了!贵氏、武氏和张氏终于遭报应了!原以为张渠帅会放过他们,没想到终究还是来了。”

众人怀着满心欢喜,扑救赵家大火的劲头更足了,仿佛灭了这场大火,未来便有了更好的盼头。

众人救火直至深夜,城中弥漫着浓烈的焦糊味。

百姓们早已疲惫不堪,只想倒头就睡,也顾不得许多,纷纷准备回家。

就在此时,东门突然传来马车的辘辘声。

救火的百姓们纷纷停下手中动作,驻足观望,想看看究竟是谁深夜入城。

几十息之后,一辆挂着赵家族旗的马车缓缓驶入城门,车轮在黄泥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

百姓们见状,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这赵家怎么还有人?他们何时出去的?”

“是啊,这是人是鬼啊?”

百姓们议论纷纷,面露惊恐之色,纷纷避让。

直到赵氏族地传来阵阵哭喊声,众人才明白,赵家竟真有人逃过一劫。

多数人对此只是感慨一番,唯有少数心怀不轨之人,暗自咒骂。

-----------------

又越二日,真定城方遭黄巾之乱,尚未得安,忽有大军逼至城下。

昔日熙攘之城门,今时百姓惶惶,竞相奔窜入城,状甚惊恐。

郭典策骑向前,举目观之,城门口空寂无人,城头无旗幡招展,城门洞开,一片萧索之象。

见此,郭典心下已然明了,料那袭城之黄巾贼寇,必是得讯,早已遁逃无踪。

其身后,有将领趋前,躬身问道:

“郭公,此刻可入城否?”

郭典抬手遮于额前,以挡旭阳,双目微眯,远眺城中,轻声而言:

“汝以为,此城百姓之心,今时是向汉,还是附贼?”

那将领闻听此言,神色微变,心中旋即领会郭典之意,当下抱拳朗声道:

“若城中百姓未遭劫掠,恐其心多向贼矣。”

郭典颔首,挥手令道:

“来人,遣斥候入城一探,详察百姓近况。”

军令既下,俄而一支十人斥候小队,策马疾驰,迅速入城。

少顷,斥候回转,急来禀报:

“太守大人,城中已无黄巾贼影,且多处有焚烧之迹,大族宅地皆被付之一炬。唯赵氏一族,因早有族人出城祭祖,得以幸免。”

郭典“嗯”了一声,挥手令斥候退下。

继而,郭典看向身旁将领,沉声吩咐:

“传令我军将士,暂勿入城,将真定城四面围住,严禁出入。再遣人往九门,告知那边,宣扬真定城百姓与贼勾结,即将全城受诛之讯。”

那将领先是一怔,旋即神色复杂,抱拳应道:

“喏。”

言毕,领命而去,传达军令。

俄而,五万汉军就地扎营。

真定城中百姓闻此,顿时慌乱。

尤其当日屠城流言传开,更是人心惶惶,皆欲出城奔逃。

然五万汉军将城围得密不透风,如何能有人逃脱?

但凡有强行出城者,皆被汉军擒获。

郭典毫不留情,当即下令斩杀,将首级悬于城门前示众。

城中百姓见状,吓得再不敢出城,无奈之下,唯有前往赵氏府邸,恳请赵氏出面,与汉军交涉。

然此番归来之赵氏族人,实不敢贸然行事。

彼等仅受家主之托,回城收拾残局,并未要求以身犯险。

但城中恐慌日甚,次日清晨,大批百姓跪于赵氏府邸门外,苦苦哀求赵氏族人前去说情。

赵氏族人无奈,恐众怒难犯,只得遣一人前往汉军营地。

此人甫至汉军阵前,即刻表明身份。

因其士族出身,郭典旋即传令召见。

入得营帐,郭典于主帐中接见此人。

甫一见面,郭典便直截了当地问道:

“汝来见我,可是欲为真定城内百姓求情?”

赵氏族人畏惧郭典威严,战战兢兢地点头回应:

“正是,郭公,黄巾贼乃贼寇,与城内百姓实无关联啊!”

郭典听闻,放声大笑,口中反复念叨:

“与城内百姓无关?与城内百姓无关?那为何黄巾贼对百姓未曾侵扰分毫?”

赵氏族人顿时语塞,无言以对。

郭典见状,冷哼一声:

“汝今日能来见我,不过是因汝族宅地被焚,死伤众多。否则,汝等有何颜面来见我?”

赵氏族人闻听,大惊失色,当即跪地哀求:

“郭公,难道真要屠城?”

郭典目光淡然瞥向此人,神色平静道:

“若城中百姓能告知我黄巾贼之去向,我或可饶过他们。”

赵氏族人抬头,双目圆睁,难以置信地说道:

“郭公,怎可如此?难道不惧背负千古骂名?”

郭典目光中闪过一丝忧虑,旋即毅然起身,朗声道:

“骂名又何妨?下曲阳城之战后,若论背负骂名,我与皇甫将军早已背负,再多些许,又有何惧?”

言及此处,赵氏族人不欲多言,拱手行礼道:

“既然如此,还望郭公允我回城,询问城中百姓,可有知晓贼寇行踪者。”

郭典微微点头,挥手道:

“去吧,带着我所问之事,回城一探。”

赵氏族人当即转身出帐,拎起衣摆,匆匆往真定城而去。

此人离去后,郭典主帐中旋即走进三名将领。

其中一人禀报道:

“郭公,九门那边消息已然散布出去,且中山方面人马已至九门外扎营,正候着黄巾贼现身。”

郭典闻言,难得露出一丝笑意,赞道:

“甚好,如今只待那鱼儿自投罗网,且再耐心等候些时日。”

三名将领相视一笑,面露喜色。

笑罢,其中又一人不禁问道:

“郭公,那真定城,我军当真要屠城吗?”

郭典目光如刀,冷冷扫向发问之人,沉声道:

“休出此妇人之仁之言!真定城百姓与黄巾贼勾结甚深,若不早日除之,难道要留此祸患,日后再度祸乱冀州全境?”

三名将领闻听,顿时皆缄口不言,恭身立在一旁,静候将令。

郭典怒叱已毕,素性不喜絮叨,扫视三人一圈,旋即沉声道:

“近日,城内外务必加紧戒严。命守卒巡逻之时,皆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切不可令乱贼有机可乘。尔等可听清楚了?”

三名将领闻言,当即抱拳,高声应道:

“谨遵太守军令,吾等这便去安排。”

话落,三名将领就齐齐转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