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仙人指坑

胡宗宪望着大家,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叹了口气,道:“诸位,你们应该知道,包天师乃是道门真人,并非关圣帝君,说到这行军打仗之事,毕竟是外行!”

“没错,胡总督说的太对了!”

一众将领纷纷点头。

要人捐钱捐物,众人自愧不如包天师,可要说到两军阵前拼杀,谁会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从来没打过仗,只会念经斋戒的道士身上?

“俞兄,不是小弟说你,你最近有些不对劲啊!”说话的是戚继光。

本来,他之前奉命到福建剿灭倭寇,连连得了几个胜利。

这次是胡宗宪要对倭寇的巢穴发动总攻,因此星夜派人将戚继光召了回来。

“听说俞兄上次回京述职,拜了个什么帝友为师,可有此事?”戚继光一脸的不屑。

“呃,有的,有的!”俞大猷满脸尴尬。

“听说那帝友包大农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无赖少年?”戚继光满脸怀疑地看着俞大猷。

他二人并肩作战多年,对于彼此都是十分的了解,当初在福建时,戚继光听到消息,说俞大猷在京师拜在包大农的门下,说什么也不肯相信。

“我那恩师,的确是十分年少,可绝不是什么无赖!”俞大猷涨红了脸争辩道。

“少年就是少年!”戚继光手摸着胡子,一脸不屑,道:“俞兄想必知道,我戚继光帐下的戚家军,所招收的要么是矿工,要么是义乌的乡民,要的都是心思简单纯朴之人,似那等市井油滑之人,便是要投入我军中效力,我也不要,更不要说我等统兵大将,拜他为师了!”

“这个……这个……”

俞大猷被噎得直翻白眼,却是无话可说。

“算了,戚将军,不必如此!”胡宗宪摆摆手,道:“包天师虽然身为道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于我等抗倭大计,实在是助益良多!”

胡宗宪摆摆手,示意大家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

“胡大帅,不知道包天师有何开示?”俞大猷涨红了脸,站了起来。

旁人说什么他可以不管,可是包天师是自己恩师的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师公,师公有什么嘱咐,俞大猷一定要知道。

“嘿嘿嘿!既然俞将军这么想知道,胡大帅,您不妨就说说那包天师的高见吧!”戚继光一脸的幸灾乐祸。

“哎!”

胡宗宪叹了口气,满面无奈地看了一眼俞大猷。

这俞大猷是一员猛将,只不过有些死脑筋。本来胡宗宪看在包悟来筹措了这么多粮饷的份上,很想在诸将面前替包悟来和俞大猷保留一点颜面的,可是现在看来,不说是不行了!

胡宗宪伸出手指,在地图上点了三下。

大家都愣住了,这是什么情况?

这三个地点,根本就和剿灭倭寇的行动风马牛不相及啊!

包天师指的这几个地方,桃花岛是个海外孤岛,孤悬海外,十分有利于倭寇的行动,对于倭寇来说,这是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十分有利,可是对于进攻的明军来说,这是十足的死地!

而另外两处地点,不但都是和倭寇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而且地形极为险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若是小股的倭寇从这里进出,倒还可能,可要说明军大部队,便是想携带辎重顺利通过,那都是噩梦啊。

“这个……”

俞大猷的脸更红了!

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俞大猷自然知道这三处地点,根本就是开玩笑,是明军最不能面对的恶劣战场。

而且根据现在的态势,除非倭寇在人力物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想从侧后包围明军,就绝不可能走这种路线。

“哈哈哈,哈哈哈!”

诸将纷纷大笑了起来。

画符捉妖,众将自问不及包天师,可要说两军阵前斩将夺旗,谁会在乎一个道士说什么?

况且在座的诸位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上次与倭寇交手的窘境还历历在目,诸多猛将被困战场,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居然是靠着个道士解决了困境,这已经让在座的诸将颜面无光,如果这次还要听包悟来的指挥来打仗,大家的脸往哪里放?

俞大猷满脸通红,手足无措,呆立当场。

本来他心里指望着包天师来个仙人指路,可这明明是仙人指坑啊!

如果跳进了这个大坑,他俞大猷几十年来浴血拼杀得来的名声,全部都要毁之一旦了!

“诸位,俞将军也是一片好意!如今大战在即,正是大家齐心协力之时,其余的话也不要说了,只要各位按照我的计划行事,我胡宗宪有七成把握,可以将浙江倭寇一扫而光!”胡宗宪缓缓说道。

“什么?七成把握!”

诸将全都惊了。

这可是两军阵前,军情往往瞬息万变,战场之上,胜败难料,胡宗宪居然敢说有七成把握,那已经是相当了不得的胜利了!

“俞将军,你觉得呢?”胡宗宪转过目光,看着俞大猷。

俞大猷毕竟是名镇一方的猛将,在胡宗宪的计划中,三路陆军中,有一路还要靠俞大猷指挥。

俞大猷涨红了脸,沉默半晌,突然抬起头来,望着地图上的那三个地点,大声道:“诸位,我知道你们心里都在笑我,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一次倭寇的行动与之前大有不同,万一,我是说万一倭寇不采取守势,而采取攻势,与我等对攻,你们怎么办?”

“哈哈哈,哈哈哈!”

诸将全都是一片大笑。

胡宗宪也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倭寇的异动,胡宗宪也早就留意到了。

可是眼下的形势,明军稳战上风,势头正盛,任何懂得军事的人都明白,倭寇只有收缩战线,凭险固守,依靠坚固城防消耗明军才是上策。

如果倭寇居然出城野战,那正是明军求之不得的好机会!

“诸位,我赞同俞将军的说法!”突然之间,诸将身后站起来了一人。

俞大猷回过头去,一眼看过去,不由得热泪盈眶。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徐文长。

“在覆卮山一役之前,有谁能够料到倭寇居然在上虞城下设下圈套?”徐文长缓缓说了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