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悟来处回来,胡宗宪立刻发布命令,击鼓点将!
胡宗宪坐在中军大帐之中,看着各路将领陆续到来。
大家是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
浙江苦倭寇久已!
如今人心大激愤啊!
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股火。
就在十几天之前,全浙江还给倭寇搅得不得安宁,整个浙江的抗倭形势简直到了崩盘的边缘。
几支抗倭的主力军都被围困在大山之中,而胡宗宪和俞大猷两支队伍更是差点就被倭寇全歼。
来的都是和倭寇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将,那几天的形势危急到了什么地步,旁人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却是一想起来就要打寒战的。
可是,才不过十几天过去,整个形势就大变样了。
如今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都有了。
天时,不用说了,有包天师在背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绝没有任何问题。
地利,如今倭寇已经放弃了一些重要的据点,而且经过上一次的打击,倭寇纷纷遁逃,如今十几天过去了,整个浙江一片安详。
人和!
这是最重要的,往常一旦出动大兵剿灭倭寇,总是有些人会跳出来,一会说朝廷劳民伤财,一会说败兵四处劫掠,一会有人弹劾抗倭将领克扣军饷,中饱私囊。
这其中不能说都是捕风捉影,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那些与倭寇有联系的沿海世家大族放出来的风声,目的就是为了阻碍剿灭倭寇。
可是如今,在强大的民意之下,所有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全都消失不见了。
据说前几天刚刚有个致仕还乡的老臣想要上书朝廷,想要指责胡宗宪俞大猷指挥不力,要求朝廷派员追查,不过一晚上的时间,那老臣的家门口就被甩满了大便,吓得那老臣第二天就捐献出来一万两银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声泪俱下地痛斥倭寇,表明了自己坚决支持剿灭倭寇的立场。
风正一帆悬啊!
请战的血书如同雪片一般飞来,落在了各位将领的面前。有乡村老妪卖了自己的棺材,将银子郑重其事地投入了十八口井之中。
有刚刚新婚的少妇含泪送夫君上前线,鼓励丈夫奋勇杀敌。
还有那些读书人,个个义愤填膺,表示要投笔从戎,马革裹尸,效命疆场的。
此情此景之下,所有抗倭将领也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本来,统兵将领虚报人数,冒领军饷在大明朝的军队中是司空见惯之事,大家都已经见怪不怪,吃的贼香。
可是,就在这十天之内,各路将领纷纷良心发现,将虚报的员额一一裁剪。
士气如虹!
民心可用!
随着诸多将领的到齐,中军大帐之中一片肃然。
所有将领的眼睛都充满盼望地看着胡宗宪。
“诸位!如今形势大好,我们只要勠力同心,齐心协力,定可以一战而平倭寇!”胡宗宪将大手一挥,气势尽显!
胡宗宪摊开面前的地图,指着其中一处地方,大声道:“诸位都和倭寇交手多年,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咱们浙江省,倭寇最重要的巢穴有三处,都在台州,分别是……”
胡宗宪伸手指着地图上的三个地点,道:“分别是栅浦、桃渚以及海游!咱们要想消灭倭寇,必须将这三处倭寇的老巢一扫而光!所以,我制定的作战计划,以台州为中心。咱们兵分四路,分进合击,三路从陆上包围,一只水军,从海上堵截,务必将倭寇全歼于此!”
胡宗宪长长出了一口气。
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
这是他多年以来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多少年来,在梦中,在计划中,他都是豪迈无比地喊出了这句话,可是一旦回到冰冷的现实,便只能将这句话咽回肚子里。
如今,这目标总算是清楚的摆在了面前。
胡宗宪的目光扫过之处,所有统兵大将都是连连点头。
胡宗宪的计划十分完美。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道理谁都懂。
如今倭寇正缝大败,士气低落,而反观自己这一方,正是士气如虹。
而且胡宗宪安排的十分妥当,陆海协同,分进合击,宛如一只铁桶将倭寇包围在中心。
倭寇最厉害的并不是战斗力强悍,而是战法灵活,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每次倭寇在两军交战中失利,都是转身就跑,让明军很难抓住战机对倭寇进行歼灭。
而这一次,倭寇将面对最强大的攻势以及无处可逃的窘境!
“诸位,倭寇凶猛,你我都是知道的,但是这一次我做了完全的准备!”
胡宗宪十分肯定地望着诸位将军,继续说道:“如今浙江百姓踊跃参军,我特意命人在各地矿工中组织了一只队伍,只要咱们将倭寇围住,甚至不必强攻,咱们只要挖壕堑,建堡垒,步步紧逼,便可以将倭寇困死。”
“不错不错!总督大人果然考虑周全!”
诸位将领纷纷点头。
突然,有一个声音低声问道:“总督大人,不知包天师有什么开示?”
“呃!”
大家都很尴尬!
居然有人问这种问题?
这是胡总督大会诸将,部署作战事宜,居然有人问包天师有什么开示?
虽然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包天师突然出现在覆卮山下,如果不是包天师率领的那一支奇兵,现在在场诸位的头颅,有可能已经成了倭寇的战利品了。
而且如今浙江的抗倭形势如此好,一大半的功劳都要归结为包天师。
而且从内心来说,大家都想听包天师说一句:“这次诸君远征,必然大获全胜,马到成功!”
如此一来,只怕睡觉也要多打几声呼噜。
可是也不过仅此而已!
舟山普陀山那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可是又怎么样?
还不是一样成了倭寇聚散的巢穴之一?
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菩萨,也抵敌不住大刀长枪的倭寇,一个只会念经的道士,在这剿灭倭寇的大计上,能有什么发言权?
大家伙都把目光聚集到了说话那人的身上。
是俞大猷。
俞大猷满脸尴尬。
他是浙江抗倭的名将,可是自从上次被倭寇包围在覆卮山下,差那么一点就全军覆没以来,俞大猷就受到了来自于各方面的非议。
如果不是他违抗军令,为了救包悟来而改变了目的地,冲到了上虞城外,胡宗宪也不至于亲率大军救援而惨遭包围。
不是胡宗宪被包围在覆卮山下,各位将领也不至于在半路被倭寇设伏渡劫,搞的灰头土脸。
如今,你这厮居然问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