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医改仁心

秦淮河的水在暮色里泛着细碎的金鳞,岸边芦苇丛中隐着顶青竹编就的草棚,菱角的清鲜混着桂花糕的甜香在湿润的空气中流转。

朱元璋坐在竹凳上,指节因常年握刀而微显粗大,此刻却正细致地剥着菱角,指腹碾过青硬的菱壳,雪白的菱肉便整整齐齐码在陶碗里。

阿英身着藏青色短打,这是李明远前两日让邻居三婶带过来的。

左手里的桂花糕咬得缺了边角,糖霜沾在唇角,右手攥着刚剥好的菱角,乌溜溜的眼睛却不时看向草棚内的众人。

此时,阿英好不容易从朱元璋的怀里挣脱,却又被朱标一把抱入怀中。

这爷俩像是得了什么珍宝,抱着阿英不撒手,不住地轻抚,眼眶都微微泛红,满是疼爱与不舍。

朱元璋不时看向朱标的眼神,透露着担忧。

李明远坐在草榻上,目光落在朱标身上,神情严肃道:“你中的毒剂量虽小,却是日积月累所致。

瞧你神色疲惫,想必是长期熬夜,睡眠不足,抵抗力下降。

再加上近日发生的事,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说着,他不经意地瞥了阿英一眼,眼神中似有深意。

朱元璋面露疑惑,出声问道:“抵抗力是什么?”

李明远耐心解释:“就是每个人抵御疾病的能力。

好比朱大哥风寒,若不吃汤药,七日左右能康复;换成阿英,可能就需要十日。

抵抗力人人都有,只是强弱不同。一般来说,成年男子比老人、小孩、妇女更能抵御疾病,身体强壮的人又比瘦弱的更有优势。”

毛骧按捺不住好奇,急忙插嘴:“那我呢?”

李明远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骧壮硕如熊的身形,笑道:“以你的身体,怕是连病都难近身。”

毛骧闻言顿时兴奋起来,可一瞥见朱元璋投来的严厉目光,心中猛地一惊,赶紧收敛了神色。

“还有,如今女子的死亡率可不低。”李明远话锋一转,抛出一个沉重的话题。

“这是为何?”朱元璋追问。

李明远摸着下巴,神色凝重道:“其一,当下医疗水平有限;其二,则是早育问题严重。”

朱元璋面露不解:“早育不好吗?如今我大明正需增加人口。”

“就拿近期来说,太孙不幸薨逝,马皇后思念成疾,听说已病入膏肓。”李明远举例道。

毛骧心中一惊,担忧地看了朱元璋一眼,犹豫着说道:“咱们在背后议论皇后娘娘,怕是不妥吧?”说完,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

朱元璋知道马皇后吃了李明远的药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于是大手一挥,满不在乎道:“这里没外人,你不说我不说,没人知道,说吧!”他眼神中满是期待,想听听眼前这个年仅 14岁的少年有何高见。

李明远走下草榻,来回踱步,缓缓说道:“皇后娘娘育有五位亲王、两位郡主。

民间常说女子生产如同走鬼门关,为何这么说?因为一旦遇到难产,只有三种结果:要么母死子活,要么子活母死,要么母子俱亡。”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医疗体系不完善。”

朱元璋眉头一皱,不悦道:“陛下不是开设了惠民药局吗?”

朱元璋问道:“这是为何”

李明远苦笑着摇头:“陛下初心虽好,可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执行的成不成功,还要看朝廷财政,朝廷有钱就能看病,朝廷没钱,看了也白看,百姓没钱买药。

而且,大夫大多是男性,可女子生产之事,必须要有女大夫才行。

但如今大明,女大夫何其稀少?大多数都在皇宫内,百姓实在没办法,就只能请男大夫。

可按照现在的礼教观念,女子自己不愿意,丈夫也不同意,有些女子甚至宁愿丢了性命,也不愿让男大夫看到自己的身体。”

阿英一脸懵懂,忍不住问道:“生病了为啥要看身体呀?我生病时,阿远哥就没看我的身体。”

李明远宠溺地看着阿英,解释道:“因为要对症下药啊,连病因都不清楚,如何开药?你是例外,用的可不是大明的方子。”

他顿了顿,继续严肃道:“女子生病了,很多时候只能硬扛。扛过去了就能活,扛不过去就只能香消玉殒。

可她们又该怎么扛?女子十六岁就要嫁人,更有甚者,十一二三岁就出嫁了。

她们自己身体都尚未发育完全,还只是个孩子,生产时又怎能不难产?就算侥幸度过难产,生了男孩,婆家或许还会对产妇好一些,条件好的能给些荤腥,让她补补元气;若是生了女孩,那日子才叫生不如死,没饭吃,没出月子就要下地干活,还要遭受各种非议,被婆婆刁难。”

朱元璋追问道:“这与皇后娘娘有何关系?”

李明远认真点头:“当然有关系。皇后娘娘在短短十来年里,育有五子二女。连续生育对女子身体的伤害极大。大家都知道,胎儿在母体内时,全靠母体供养。

可若不给产妇足够的时间恢复元气,身体自然会越来越差。

马皇后想必就是如此,年轻时或许还不明显,如今上了年纪,再加上太孙薨逝的打击,身体早就不堪重负了。

而且后宫事务繁杂,她也无法好好休息,这才一病不起。”

阿英天真地问:“把病治好不就行了吗?”

李明远叹了口气:“治好也只是一时。她的身体早已亏空,需要长期调理。只是太孙离世,皇后娘娘心灰意冷,怕是已经失去求生意志了。”

一时间,众人陷入沉默,气氛愈发沉重。

李明远打破僵局:“要是能见到皇后娘娘就好了。”

朱元璋挑眉:“哦?”

李明远目光坚定,笑着说道:“我想请皇后娘娘下一道懿旨,规定大明女子年满十八岁方可婚嫁,同时成立女子医学院。”

朱标面露忧虑,插嘴道:“只怕反对的人不在少数。”

李明远胸有成竹:“那就从皇家做起。皇后娘娘仁爱慈孝,定能体谅女子的艰难,总不会对自己孩子的未来不管不顾吧。只要皇家以身作则,引领风气,百姓定会效仿。”

朱元璋沉思片刻,郑重道:“此话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