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历史化: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1949年以迄于今的七十年时间里,经过几代学者和批评家的共同努力,整体水平和成就与日俱增,它已成为中国学术重要而又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年,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也许与“贵古贱今”观念的潜在影响和当代文学学科的属性特点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当代文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其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尊重,甚至有意无意地被视为“次级”的或没有“学问”的一种研究。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当代文学,其他有关的新兴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范畴下,还有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就拿与“当代文学”具有血脉关联的“现代文学”来说,它在学科创建伊始,也是备受贬抑,以致从事这方面创作、研究和教学的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著名学者教授,当年在大学里同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按照流行的观念来讲,“当代”与“历史”是矛盾的,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这里有文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有当代人自身的限制。但从1840年后,由魏源等首开先河,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正如有的智者所说,当代人修当代史固然有其局限,但却也有后人无法享有的便利条件,在凯旋门拍一百张照片,不如到实地站5分钟更能使人了解它。也许与此有关吧,所以,当唐弢、施蛰存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1]时,就遭到了当代文学领域不少学者和批评家的激烈的批评。富有意味的是,延至今天,先后竟有80多部当代文学史出版,这大概是唐、施两位学术前辈没有想到的。这也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学者的共同努力,当代文学研究是可以提高并大有作为的。学科建设是实践与想象的一个互动过程,当代文学也循此逻辑推演。在这里,我们无意全面系统地盘点和梳理当代文学学科及其研究的成败得失,而只想从“历史化”角度契入展开探讨,表达我们对当代文学研究如何学术化,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