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英语小说中的衰老创痛主题研究
- 邓天中
- 1232字
- 2025-04-27 16:33:52
第二部分 衰老创痛的文本呈现
在本质上作为一种“生命体”,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地拥有求生避死之本能,这就通常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以自爱与自恋形式来让自己处于最佳成长状态的努力。因此,作为有意识的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存有一份自我欣赏的“水仙情结”(narcissism),人们通过照镜子来欣赏镜子中的自我。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镜中的形象越来越糟,越来越不符合自己的审美预期,不断变形的自我形象会给主体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折磨。文学作品借助于这种“镜喻”的逻辑,通过各种反馈让主体从多种感官、心智来接受自我形象,自己的声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的回忆和社会文化对自己的处置方式,都让主体对自我衰老中的形象产生强烈的厌恶心理。这种因衰老而产生的自我负面评价,是一种反生命情绪,严重影响主体的生命质量。第二章讨论《石头天使》,小说中的90岁的主人公哈格正是以自己晚年生命中的一切可能的反馈为镜,不断地责怪自己,一直生活在深深的悔恨之中。第三章所研读的艾米斯的《翘辫子》中,几个老年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每日所见,都是与自己别无二样的衰老形象,强烈的自我厌恶心理逐渐烘托出了人物“但求一死”的“作死”心态,让老年的生理折磨在死亡中走向终结。
社会“老龄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优渥的生活水平与保健制度,让人们有望比前一代活得更加长寿。人类寿命的延长却无法保证情感世界的丰富,第四章讨论皮姆《秋日四重奏》中衰老中女性的“单恋”;第五章分析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如何从老年人身上学会成长以及如何善待老人;第六章则用《男人们够了吗》从家庭的角度分析老龄化时代的情感结构与伺候老人的伦理困境;第七章通过阿斯特利1994年的小说《终曲》(Coda)讲述了一个处在记忆与遗忘、言说与失语边缘的老人凯瑟琳在人生尽头,控诉当代文明对老年人的无情掠夺、剥削和边缘化。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生命活力都集中体现在“性欲”上,形成了所谓爱欲之神“艾洛斯”(Eros)与“死神”桑那托斯(Thanatos)之间的对话性互动。艾洛斯活跃的时候,生命充满活力;桑那托斯降临时,生命即将逝去。无法忍受生命离去的人们,就只能想尽各种办法来人为地激活体内的艾洛斯。第八章通过对比两部小说来分析老年时期艾洛斯与桑那托斯的对话形式。南非作家库切的《耻》通过寻找年轻美丽的女性来作为新生激励的“尤物”;美国作家罗斯在《人性的污秽》中则想到了利用“伟哥”隐喻来思考如何召唤生命。第九章保罗·奥斯特的小说《黑暗中的人》中虚构的美国“内战”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创痛隐喻发生在每一个人物身上,既有老年人的事故创痛、衰老创痛,也有其他年龄阶段人物所面对的全方位创痛,创痛成为生命常态,每一个人都在创痛中挣扎,苟延残喘。
老年人所丧失的,远不止于性欲。第十章以英国作家洛奇的《失聪宣判》来分析晚年“失聪”的提喻式修辞的含义。叙述者一边要面对自己老年失聪、失性欲,一边还要注意老父亲的临终护理,以一个学者独有的理性思考,面对人类宿命中的衰老与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经历,他有了许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