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燏数着会议室墙上的声学吸音板。四十八块菱形结构,排列成特定的扩散模式。这是她入职伦敦回声音乐公司三个月来参加的第九次项目会议,也是感官挑战最大的一次——空调嗡嗡声(47分贝)、同事的香水味(茉莉与广藿香混合)、还有投影仪风扇的高频震动(约8000Hz)都在撕扯她的神经。
“接下来介绍'声波算法优化'项目的顾问。“总监逢彦敲了敲桌子,“毛燏博士,剑桥数学系最年轻的毕业生,专攻声音的数学模型。“
毛燏微微点头,强迫自己看向长桌尽头。阳光从落地窗斜射进来,在那个位置投下一道光柱,她只能隐约看到新来的合作音乐人轮廓——修长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复杂节奏,左耳三个耳钉反射着细碎的光点。
“这位是高野司先生,独立音乐人,我们项目的艺术家代表。“
名字像一记重拳击中毛燏的横膈膜。她猛地抬头,光线下银发的光泽刺痛了她的眼睛——比两年前短了些,但依然是那种不驯服的质感,像被静电亲吻过的云朵。
高野司站起身,嘴角挂着专业的微笑:“期待与各位合作。“他的目光扫过会议室,在毛燏脸上停顿了不到半秒,没有任何特殊表情,仿佛她只是另一个陌生人。
毛燏的指尖开始发麻。她低头看会议资料,发现高野司的照片就在第一页——这两年里,他从酒吧驻唱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独立音乐人,首张EP《频率不合拍》在另类音乐圈引起不小反响。
“毛燏博士将负责算法部分,把高野司先生的音乐理念转化为可计算的参数。“逢彦继续道,“项目周期三个月,最终目标是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生成算法。“
会议持续了一小时。毛燏机械地记着笔记,把每个专业术语转化为数学符号来保持冷静。高野司发言三次,声音比记忆中低沉,用词精准而克制,完全不像那个会在雨中大喊“这太神奇了!“的少年。
散会后,毛燏迅速收拾文件准备逃离,但马克叫住她:“毛燏,和高野司先生单独聊聊?熟悉一下彼此的风格。“
会议室瞬间只剩下他们两人。空调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毛燏盯着自己的鞋尖,数着上面的缝线——左鞋七十二针,右鞋七十五针,不对称。
“好久不见。“高野司先开口,声音很轻,“你头发长了。“
毛燏的喉头发紧。她确实把头发留到了肩胛骨位置,现在用一根铅笔随意盘着。而高野司除了发型,几乎没变——同样的灰色眼睛,同样的吉他茧,右腕上依然戴着那条黑色皮绳。
“我不知道是你。“她终于说,“项目描述只说'知名独立音乐人'...“
“我知道是你。“高野司从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我要求的。“
毛燏抬头看他:“为什么?“
高野司递过文件夹:“先谈工作。这是我的音乐理念和创作笔记。包括...我们以前讨论过的那些声波理论。“
文件夹第一页是手写笔记,字迹狂放但清晰。毛燏一眼认出那些独特的音乐符号标注方式——高野司至今仍在使用她教他的那套数学记谱法。
“你还在用这个。“她轻声说。
“最好用的系统。“高野司的声音带上了一丝熟悉的温度,“尤其是处理不规则节拍时。“
毛燏翻到下一页,突然僵住——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便利贴,上面是她两年前随手写的声波公式,字迹已经模糊,但依然可辨。
“你...留着这个?“
高野司没有直接回答:“明天上午十点,7号录音室见?我们需要确定算法框架。“
毛燏点点头,把文件夹抱在胸前像盾牌。高野司转身离开时,她注意到他后颈的文身有了变化——“440Hz“后面多了一个等号和另一个数字“432“,下面是一行小字:“不合拍的共振“。
---
7号录音室是回声公司最安静的 workspace,专门为需要高度专注的项目准备。毛燏提前二十分钟到达,仔细检查环境——灯光调至柔和的3000K色温,准备了她习惯用的0.3mm铅笔和网格纸,甚至自带了一瓶无香味的保湿喷雾。
高野司准时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两杯咖啡:“黑咖啡,不加糖。还是这个习惯吗?“
毛燏微微睁大眼睛。他记得。两年过去,他仍然记得她只喝纯黑咖啡的固执偏好。
“谢谢。“她接过纸杯,小心避免手指接触,“我们可以从频谱分析开始...“
接下来的两小时,他们像真正的专业人士一样工作,讨论声波算法、频谱转换、音乐情感参数的数学表达。高野司展示了令人惊讶的理论素养——这两年他显然系统学习了音乐科技知识,不再是那个仅凭直觉创作的街头音乐人。
“这里,“毛燏指着屏幕上的一组方程,“如果加入这个修正系数,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你想要的'不完美共鸣'效果。“
高野司凑近看,银发扫过她的脸颊。那一瞬间,熟悉的气息包围了毛燏——海盐、雨花石香烟,还有那种独特的柑橘调古龙水。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抓紧了铅笔。
“完美。“高野司后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就像以前一样,你能读懂我模糊的想法。“
毛燏的笔记本电脑突然响起提示音。屏幕角落弹出邮件预览:“剑桥大学数学系研讨会邀请:毛燏博士关于'神经多样性人群的音乐感知差异'的研究...“
高野司的眉毛微微上扬:“你在研究这个?“
毛燏迅速关闭提示:“只是...个人兴趣。“
“因为自己的阿斯伯格?“
这个直接的问题让毛燏的手指僵在键盘上。高野司以前从不会如此直白地提及她的诊断,总是用更诗意的表达——“听见不同频率的天赋“之类。
“部分是。“她最终承认,“伦敦有很好的神经多样性社群。“
高野司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本书:《神经 atypical恋爱关系指南》。毛燏惊讶地看到书页间贴满了彩色标签,边缘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记。
“我读了二十七本相关书籍。“高野司轻声说,“终于明白当年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毛燏的心跳加速,血液冲上耳膜。她应该改变话题,应该坚持专业界限,但问题自己溜了出来:“你认为...发生了什么?“
“信息过载。“高野司的眼睛直视她,“亲密关系带来的感官和情感刺激超出了你的处理能力。不是不爱,而是...系统崩溃。“
这个精确的比喻击中了毛燏。她曾用几乎相同的术语向心理医生描述过那个夜晚的感受——就像电脑因过热而自动关机。
“我本应该慢慢来。“高野司继续道,“给你更多空间和时间...“
“不。“毛燏打断他,“是我的错。我...逃跑了。“
录音室陷入沉默。远处传来电梯运行的嗡嗡声。高野司突然站起来:“休息十分钟?我去买点吃的。还是喜欢咸味胜过甜味?“
毛燏点点头,惊讶于他连这种细节都记得。高野司离开后,她长舒一口气,让紧绷的肌肉稍微放松。他的电脑还开着,屏幕保护是海浪的动态照片——黄厝海滩,他们初遇的地方。
她不该窥探,但目光不由自主地扫过他的桌面。一个文件夹名为“旧项目“,子文件夹赫然写着“毛燏合作“。点开后,她屏住了呼吸——里面整齐地保存着他们所有共同创作的歌曲demo,甚至包括那些从未完成的片段。
最让她震惊的是最后一个文件:《未完成》。打开后,屏幕上显示一段钢琴谱,正是她两年前在伦敦公寓里写了一半就放弃的旋律——写给高野司却从未寄出的告别曲。
“你怎么会有这个?“高野司回来时,毛燏脱口而出。
他放下食物袋,看向屏幕:“你奶奶寄给我的。说你在伦敦写的。“顿了顿,“我试着补完过,但总感觉不对。缺少你的...数学精确性。“
毛燏的视线模糊了。奶奶从未告诉她这件事。那个严厉又温柔的老人,一直默默守护着这段被切断的联系。
“尝尝这个。“高野司递过一个纸盒,“记得你喜欢精确切块的加州卷。“
确实,盒子里每块加州卷都被切成完全相同的尺寸。毛燏拿起一块,突然意识到高野司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在用这种方式“练习“理解她的世界——精确的测量,系统的学习,理性的分析...所有她赖以生存的方式。
“为什么?“她轻声问,“为什么这么努力...“
高野司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照片,推到她面前。那是他们在曾厝垵老房子的合影,由民宿老板娘抓拍——高野司在弹吉他,毛燏专注地看着琴弦,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们身上洒下金色光斑。
“因为干涉波。“高野司指向照片,“即使频率不合拍的两个波相遇,也会产生美丽的干涉图案。我们就是这样的,毛燏。“
毛燏的数学大脑立刻理解了这比喻——波的干涉,两种频率叠加产生的新模式,既不是A也不是B,而是独特的第三种存在。
下午的工作比上午顺利。他们找到了某种新的节奏,专业但不再僵硬。当讨论到算法如何处理情感参数时,高野司突然问:“在伦敦...有人吗?“
毛燏摇头:“社交对我而言...依然困难。“
“我有过两段。“高野司出乎意料地坦白,“都失败了。因为...我总在不自觉地寻找某种特定的频率响应。“
毛燏知道他在说什么——寻找像她一样的“异常“频率。这个认知让她的胸口发紧。
下班前,逢彦突然造访录音室:“进展如何?需要延长磨合期吗?“
“不需要。“高野司和毛燏同时回答,然后惊讶地对视。
逢彦满意地点头:“太好了。因为三天后有个重要客户要听初步成果。你们需要准备一段演示。“
门关上后,高野司转向毛燏:“有什么想法?“
“《不合拍的共振》。“毛燏脱口而出,“用我们以前的《阿斯伯格的海浪》做基础,加入新的算法元素。“
高野司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像以前一样,你读我的心思。“
他们约定第二天继续,高野司送毛燏到公司楼下。伦敦的傍晚飘着细雨,毛燏没带伞,高野司立刻脱下外套撑在她头顶。
“不必...“
“别争论。“高野司微笑,“还记得那场暴雨吗?“
当然记得。雨中奔跑,屋檐下的初吻,老房子里的亲密...毛燏的脸颊发热,低头钻进出租车。关门前,高野司突然挡住门:“对了,我搬家了。在肖尔迪奇区,有个小工作室...如果你需要安静的工作环境。“
他塞给她一张名片,上面只有地址和一个电话号码。毛燏接过时,他们的指尖短暂相触,像两年前一样有微小的电流。
回到公寓,毛燏泡了杯薄荷茶,打开高野司给的文件夹仔细阅读。在最后一页,她发现了一张折叠的纸条——是高野司的字迹:“无论这次合作结果如何,谢谢你给我第二次机会。至少,让我成为你的朋友。“
毛燏把纸条贴在胸口,感受纸张轻微的刺痛。窗外,伦敦的雨声像某种加密的摩尔斯电码,而她突然有了破译的冲动。
她打开电脑,点开那个加密已久的文件夹——《未寄出的信》。里面有二十七篇写给高野司却从未发送的文字。她新建了第二十八篇,标题是:《关于干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