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2020年第1辑/总第1辑)
- 高翔主编
- 527字
- 2025-04-08 19:40:24
战国楚简中的“
”与“
”及相关诸字
白于蓝 耿昕
摘要:战国楚简中“”、“
”二字字形差异明显,无论是单独成字或用作偏旁,皆罕见混淆。清华简《系年》中的地名“
于”当读作“郭墟”;《越公其事》中“
刃”、“
齐兵刃”之“
”当读作“同”,“
(同)齐”为同义复词。上博简《曹沫之陈》之“
”亦当读为“同”,训为聚合。清华简《越公其事》中“
力
鎗”之“
”当释为“勇”,读作“用”;“泃
”之“
”当释为“庸”,训为水沟,“
”当读作“皋泽”。清华简《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之“
”当读为“佯”,训为弱。战国楚简中常见之“
”字,右侧“
”旁实即“流”之会意本字,“
”当释为“
”,训为周垣。
关键词:战国楚简 清华简 上博简 转注
战国文字上承商周,下启秦汉,是古文字发展历程重要一环。近年来战国楚简文字材料的不断出土,不仅刺激了战国文字研究,也对其他古文字学分支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其中疑难字、形近字加以辨析,既是文字考释重点,也是探明汉字源流变化的一把钥匙,并且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考证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本文拟对战国楚简当中的“”与“
”二字进行辨析,以此为基础,进而对一系列战国楚简中相关疑难字形和词语以及历史地名加以考证,以期匡正前谬,并对简牍、文献研究及字词考释工作有所贡献,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