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轻轻地揉了揉自己眼睛,第二题是五经义,因贾琮制诗《诗经》,所以他只需选择诗的题目来做。
只见题目是:“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贾琮记起来这句话出自于《诗经》中的大雅。
这题目虽然猛一看很唬人,但贾琮仔细分析就瞧出来这题目不过是只纸老虎罢了。
贾琮记起徐夫子说过“廼慰廼止”是指安抚百姓,停止劳役,体现仁政。
随后贾琮回忆“廼左廼右”,指的是协调各方,平衡左右,显示治国策略。
而“廼疆廼理”意思是划分疆界,治理土地,属于具体措施。
最后“廼宣廼亩”又涉及宣传教化,发展农业,强调农本思想。
贾琮根据以上思路闭眼思考,一会儿心中就有了文章。
贾琮蘸好墨水,提笔写下,先是分析公刘之治,肯定公刘的行为,引用《孟子》那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证实公刘的“大丈夫”品格。
然后贾琮引用《中庸》一句“致中和,天地位焉”来论证公刘的其左右经营,而左右又涉及《周易》的“辅相天地”之精义。
虽然贾琮制诗,但并不代表其它四经他就一无所知,他甚至了解不少《周易》和《春秋》,只是因为《诗经》更有优势,贾琮才选择《诗经》罢了。
接下来是“廼疆廼理”,贾琮指出此乃《周礼》体国经野之实政,正所谓《地官·大司徒》中“制其畿疆而沟封之”。
贾琮想起那日与陆九畴在田庄遇见所谈论的话题,脸上带笑,写下“管仲作内政而寓军令,商君开阡陌而奖耕战”。
他着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指出农业才是一国之本。
或许是有那一次外出去京郊的经历,贾琮文思泉涌,又是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辞趣翩翩的文章。
写毕,只剩下一道诗。
贾琮并没有休息喝水,而是趁手感还在,去看最后一道题目,这诗题不限五言或是七绝。
只见题目写道:黄花散如金。
贾琮停笔,他看出来这道诗题并不简单,这黄花能代表的意象有不少,需要他细细辨别。
这是一道易错题,大部分考生都会把这题目上的黄花当作菊花,或者是“对镜贴花黄”的黄花。但实际上这黄花指的是油菜花。
贾琮思索,前世他知道有关油菜花最出名的诗便是杨万里那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于是贾琮便直接引用杨万里的诗,写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道题都写完后,贾琮才将草稿上的内容认真抄写到答卷上。
检查无误,贾琮就立刻交卷,出了考场。
这次史崇铮比贾琮要快一些,史崇铮看见姗姗来迟的贾琮,得意笑道:“这次你晚了一些。想必一定是细细思索许久。”
贾琮道:“是的。”他不想浪费时间在史崇铮身上,他还得准备下一场考试。
这史崇铮却又道:“这次题目出的,定合你的意。”
贾琮心里暗道奇怪,史崇铮这话是什么意思,于是问道:“铮兄这话,我竟不解何意。”
史崇铮冷笑道:“这次考的诗是菊花诗,不正合你上回做的菊花诗?”
听见史崇铮的话,贾琮内心嘲笑,原来那史崇铮误把那黄花看作菊花,现在甚至对自己已经落入出题人的陷阱浑然不知。
贾琮笑道:“看来铮兄并没好好答题。”
史崇铮听贾琮这话,有些发懵,问道:“你这是何意?”
贾琮不动声色回答:“我并无何意。”
史崇铮欲追问,这时史崇川和史崇岳也从考场出来,他们走到贾琮跟前,史崇川两眼亮晶晶,笑道:“果然考到了黄花,前一个月徐夫子就跟我们讲述过黄花的内容。”
史崇铮仍是一头雾水,他自从年前就到昭文阁伴读,自然不知道徐夫子跟他们说的黄花是什么。
但史崇铮也不傻,结合适才贾琮说的话,史崇铮很快反应过来,那黄花并不是所谓的菊花。
刹那间,史崇铮感到十分后悔,恨自己为了跟贾琮比拼交卷速度,却没有细细思索,根据本能反应就写下菊花。
在此之前,史崇铮还很得意自己写的菊花诗很好,甚至还想专门那来玉让贾琮扬名的菊花诗比较。
如今听见史崇川提到黄花指的是油菜花,史崇铮只觉得后悔,最后悔的是这黄花先前被徐夫子提到过,偏自己却去昭文阁伴读,错过了那次指点。
贾琮见史崇铮脸色阴晴不定,便知他已经反应过来,但贾琮也并未说什么,与史崇川和史崇岳告别后就回府休息去了。
府试和县试差不多,府试至少要连考四场,半月之后,府试结束,只待考官将卷子批改好,张榜公布。
……
贡院考房内,顺天府尹正领着几个考官在批卷。
杨府尹坐在高堂上,监视在下面的考官批改卷子,只有卷子极好的那几份或难以判定的卷子才会送到杨府尹手中。
送上来的十份答卷中,其中有一份答卷让他印象深刻,虽然文笔有些稚嫩,但见解独到,这份答卷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从农民的视角出发,正切合考官出题的点。
杨府尹对这份答卷很看好,根据这些年改卷子的经验,这答卷至少是个前三的位置。
虽然只是个府试批改,但该有的流程也不会少。
先是书吏弥封好考生姓名和籍贯等信息后,便开始在考卷上加盖官印并登记编号。
因此这些试卷送到考官手中时,他们无法认出这卷子出自于哪个考生之手。
批卷完毕,杨府尹和众考官开始拆封填榜,正如杨府尹所料,那份让他印象深刻的答卷就正好在第三的名次。
他看了答卷人,来自贾府的贾琮。
杨府尹自然是知道那个赫赫有名的荣国府,倒是那贾琮才是最近略有耳闻。
他又看到贾琮才七岁多,便想起那日被引见的县试前十名,伸出手指指了指贾琮的答卷,问登记人道:“他可就是那日我见到的小孩?”
那人回答道:“正是他,他在县试考中第五名。”
“小小人儿,竟如此出息,还是贾府里出来的。”杨府尹道,“把他的名次往后面挪。年龄过小,放前三恐众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