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皇帝决断,立六部主官

建文旧臣进入索赫纳城。

引起了诸多围观者。

看着街道两旁的民众,引得这帮旧臣私下低语。

“哼,化外之人,毫无教养,不知规矩为何物。”

“看来以后要多行教化之道,诸位同仁要一身作则啊。”

“同感,这异邦还不如南洋,想要他们与我们同心,就得.......”

听着他们的讨论,严翰心中无奈,不知道一会上去面见陛下后,会是怎样结果。

队伍穿行城中,来到城北。

他们沿着坡脚道路而上,进入阿拉伯城堡中。

............

在城堡一层改造的大殿中,群臣跪拜。

为首老者将木匣高举过头:“臣携先帝赐印,恭贺陛下重光正统!”

匣开,建文帝亲笔文书,“靖难守正”,下角还有玉玺印记。

坐在上方的朱文奎,心中思索。

这人,名叫刘贞,是先皇看重之人。

早年建文帝派遣十万大军伐燕(朱棣)时,担任大军都督。

后来建文帝从应天府出逃,跟随的大臣中,他算不上位置最高的。

这二十载时光,好些个老人已经过世,连建文帝都已经不在,他现在倒是成了资格最老的人。

朱文奎记忆里,有曾经建文帝对其评价。

‘为军事,懦弱无担当,带兵打仗误我大事,守成维持却可用。’

因此,在南洋的时候,他以礼部侍郎的名头,一直负责处理建文帝外交事宜,并且管理着通译司,是严翰的老上司。

而他高举木匣中的那封靖难守正,则是在南洋第八年,他成功出使阿瑜陀耶王朝,获得一些成果,受到的建文帝嘉奖。

却没想,如今,成了倚老卖老的工具。

而排在他身后的那些建文旧臣,似乎也以他为首了。

朱文奎脸色微冷。

但他也明白,这无非是新旧交替之际,这帮老臣谋求政治地位的方式。

毕竟现在基业未稳,一切都还要看自己这个皇帝来决定。

如果跳脱出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其实他们做的这些,对自己这个皇帝来说并没有影响。

建文帝临死前那段帝王之术的话语,又在朱文奎脑中回响。

【切记,帝王之术,深不可测,或分而治之,权衡利弊;或赏罚严明,用贤去佞;或联姻结盟,外交纵横;或军事征伐,扩张疆土;皆以固权稳位,驭臣治民为本。】

驭臣!

是古代君王的必备手段。

这些人,只要对自己有用,一定不要因为个人感情,而偏向任一方。

只有他们处于竞争的状态下,才会有更多动力,为自己的规划努力。

想到这里,朱文奎扫视下方众人,提取心声,确定是否忠诚。

目前来看,他们更多想要的是权力和一展抱负,倒是可用。

随即,朱文奎出声道:“诸卿平身,如今基业未定,需要大家一同努力。”

众臣起身,刘贞却又出声道:“陛下,听闻你在此地设六部,想来是延续我大明正统,不知六部主官可有定论。”

他心无杂念,坦荡询问,正好代表建文旧臣开了这个僵局。

朱文奎点头:“是啊,朕招募六房书吏,沿用国内官制,确实有重新设立六部的想法。”

这是必然的,沿用六部体制,可以直接启用建文旧臣,让整个体系更快完善起来。

但这些部门主官,由谁来担任,这才是关键。

但今天,还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朱文奎起身:“诸位爱卿,远道而来,朕为你们接风洗尘。”

随即,这次廷会结束,一行人在太监的带领下,前往城堡后面,进行聚餐。

阿拉伯式和中式结合的饮食,以及城内波斯胡姬的歌舞,让气氛逐渐热络。

坐在主位的朱文奎,平静观察着。

心中却在思量怎么安排这些旧臣的位置。

刘贞继续做礼部尚书没问题,他做其他的不行,也就擅长这个。

卓玉明管理着皇财司,户部尚书的位置自然就是他的,不然财权分散,反倒容易出乱子。

兵部尚书呢。

朱文奎看向马文焕,以及另一位建文旧臣。

那人名叫谢伯鸿,在南洋时,代管军机事务。

一个是自己的舅舅,一个在业务能力上不错。

朱文奎犹豫下,做出决定,让舅舅掌管兵权,暂代尚书职位,谢伯鸿则担任兵部侍郎职位。

工部尚书,朱文奎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从港口司的管理情况看,严翰做的很不错,倒是适合在工部作为主官进行管理。

接下来,是吏部和刑部。

前者管理官员人事,后者负责国内刑罚。

都需要刚正不阿,行事专一的人来担任主官。

他一边回忆记忆,一边扫视下方。

心中有了决断。

随即,中途离场。

在御书房内,他吩咐牛旺德:“朕封你兼做秉笔太监,代朕起草圣旨,可好?”

牛旺德顿时激动不已,他的最高梦想,就是进入司礼监,而秉笔太监就是最向往的。

没想到,如今,梦想就如此轻松实现。

他也清楚,现在是陛下身边没人,只能让自己做。

为此,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臣愿意。”

“起来吧,我来说,你来写。”

“是。”

牛旺德起身,自己研磨,展开宣纸,提笔等待。

.........

一夜欢庆过后。

索赫纳城小朝廷迎来的第一次正规朝会。

群臣穿上朝服,早早来到城堡等待。

在凌晨时分,牛旺德带着太监提着食盒过来,为他们准备了早餐。

他笑着道:“这是陛下给你们准备的,今日朝会,诸位大人可要高升了,杂家在此提前恭贺。”

刘贞笑道:“如何分派,还得陛下安排,我们只管尽心做事。”

其他人也笑着应和。

牛旺德笑而不语,安排小太监们送上餐食,在一旁等着,过了会,大家吃完,太监们收好餐盒,便告辞离去。

半个时辰过后,鼓响,有太监高声道:“早朝开始,诸位大人请入殿进谏。”

虽然目前情况简陋,但仪式规矩却还是延续国内那套传承。

诸位臣子们纷纷整理朝服,以刘贞为首,向着城堡行去。

而另一边,马文焕,卓玉明,严翰三人也同时出现。

两边对望,谁也没说话,径直前行。

............

臣子们入场,早朝开始。

朱文奎直截了当:“如今百废待兴,先定下六部主管,将架子先搭起来,至于内阁,督察院,大理寺等,以后再议。”

下方臣子们一片安静,都在等待结果。

牛旺德拿出圣旨。

郎声宣读。

“刘贞,今特授尔为礼部尚书,掌礼乐、祭祀、朝会、宴享之政令,望尔恪尽职守,以光国体。

卓玉明,今特授尔为户部尚书,掌全国钱谷之出纳,度支之经费,望尔廉洁奉公,以裕民财。

谢伯鸿,今特授尔为兵部尚书,掌全国武卫之政令,统率六师,以保邦国。

严翰,今特授尔为工部尚书,掌百工之政令,营造之事务,望尔精益求精,以兴百业。

方思远,今特授尔为吏部尚书,掌选官考课之政令,以举贤任能。

钱伯阳,今特授尔为刑部尚书,掌全国刑名及徒隶、勾捕、关禁之政令,望尔公正无私,以明法纪。

另,马文焕,今特授尔为中军都督府都督,掌内武职官员之选授、升调、功赏、刑名之政令。”

念完后,接到任命的诸位,一齐上前,跪拜。

“谢陛下。”

朱文奎笑道:“可有不愿意的?”

自然是没有。

现在有了王国的高层基础管理架构,就看这些官员们怎么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