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与军队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契合行业转型需求,根据中国兵装集团的决定,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长风机器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10月实施了企业整合行动。两家公司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度融合,组建了全新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标志着企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开启了奋进新征程。
重庆长风机器有限公司,即国营236厂,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型二类企业。其起源可追溯至1965年,彼时原长安机器厂(国营456厂)的重机枪生产线搬迁至SC省江津县(现今的CQ市JJ区),成立了重庆长风机器厂,该厂最初主要承担56式7.62毫米班用机枪的生产任务。步入上世纪 80年代,长风厂开始生产80式 7.62毫米多用途机枪。到了90年代,再次实现产品突破,投入92式半自动手枪(涵盖 5.8毫米和 9毫米两种口径)的生产工作。在军转民时期,长风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生产民品,先后推出了“嫦娥”牌台式电风扇,以及汽车配套产品,如汽车转向器、传动轴、脚踏板等主导产品,展现出灵活的业务调整能力。2001年,长风厂顺应时代发展与企业变革需求,进行了企业改制,正式成立重庆长风机器有限责任公司,以机械加工为核心业务,在冲、焊、热、表处理、非标设计、刀具制造等领域具备扎实技术实力,同时拥有完善的计量、理化、测试能力。长风公司专注于轻武器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是典型的军民结合型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生产以及检测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2015年 1月,经历合并后的原重庆长风机器有限公司进行了整体搬迁,迁至CQ市JJ区德感新区,新厂区占地面积达 420亩。
两厂完成合并后,全新组建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扬帆起航。作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直属的核心骨干企业,重庆建设工业专注于特种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是一家极具代表性的军民融合型企业集团。新公司为国有独资性质,是国家特种机械领域定点骨干生产企业。在发展布局上,公司形成了“一个总部(坐落于CQ市BN区花溪工业园)、两大基地(巴南花溪基地与江津德感基地)、三大产业(特种机械、汽车零部件、民用枪械)、五大业务板块(特种产品、精锻传动轴、转向系统、脚踏板、民用枪械)”的科学合理的集团化管控格局。在整合进程中,公司严格遵循“统一管理、深度融合、边界明确、规避交叉、高效运转、风险制衡”的原则,对两厂原有的机构职能进行了系统性整合,并精心构建起“直线职能制”的现代化组织架构。借助资源互补的独特优势,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拓展经营规模,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成功步入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两厂合并前后的关键时期,我紧密依照公司制定的两厂合并工作方案,充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全力以赴地开展细致扎实的检查、督促和协调,为两厂合并的顺利推进作了大量工作。
一是布置稳定工作。两个企业的合并重组,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确保新公司的和谐稳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公司党委未雨绸缪,2014年第三季度就提前介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布置,提出了要求:随着两厂合并工作的深入推进,各项整合措施的逐步实施,维稳措施务必提前跟上。9月,为贯彻落实西南兵工局关于两厂合并期间的信访稳定工作要求,我按照公司党委的指示,先后到长风公司党办和信访维稳办进行调研摸底,协调两厂的相关部门,调动各种资源,畅通信访维稳工作渠道,认真分析不同的诉求群体,排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0月,两厂合并文件宣布后,我往返两厂之间,统筹考虑,分步推进,落实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促使新公司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处,维护了两厂合并按计划推进,确保了新公司的大局稳定。
二是协助宣传工作。两厂合并以前,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就已经全面展开。9月,党委办公室针对两厂合并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发挥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传递信息的职能,确保两厂合并后的政令畅通,切实提高执行力。我陪同公司党委领导,多次往返巴南和江津两基地,协调两厂党群部门,召集多层次会议,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通过持续的形势教育,凝聚全体员工的共识,引导全体员工充分理解两厂合并的深远意义,真正激发了大家的责任感、危机感和大局观念,自觉履行好自身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了新公司的转型升级。
三是助调党建工作。两厂合并后的新公司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对新公司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两个企业的历史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各自独立的企业文化。两个企业合并整合后,制度、文化、员工的工作习惯等差异的存在,可能出现因企业文化差异产生观念冲突,导致员工队伍不稳定。11月,与236厂原党办人员共同谋划,利用厂报、广播、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加快两厂的企业文化融合工作,并亲自到236厂开办了“中国兵器工业的摇篮——国营296厂的前世今生”专题讲座。12月,我结合两厂合并的实际,在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进一步强化党办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党群系统的整体合力,发扬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积极支持集团公司的改革措施,在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使大家既看到新公司的发展机遇,也要认清新公司面临的竞争形势,特别是认清装备采购体系改革后面临的巨大挑战,促使新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共同迎接挑战,推动新公司的科学发展。
四是融合保密体系。建设工业公司和长风公司原来都是从事武器装备研发制造的军工企业,两厂合并后,将形成“一厂两基地”的新格局,保密工作的融合刻不容缓。首先是落实保密管理长效机制。制定保密工作计划,协调两个基地继续以加强保密工作责任制为抓手,重新签订各级保密工作责任书。其次是针对两个基地的实际情况,完善汇编保密制度及各类保密管理流程,促进新公司保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是根据新公司的特点,结合职能职责的调整,统一机要工作和涉密网络管理,将原两个厂的秘密范围目录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第四是加强保密教育培训的力度,完善保密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全员的保密意识。第五是加强保密监督检查和涉密单位以及要害部位的管理,及时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因管理不到位出现的问题进行严格考核。第六是融合保密体系,加强保密基础管理,结合实际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提高保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保密管理效率。
五是统合信息工作。两个企业合并后,两个基地虽地处CQ市的两个区,但距离相对遥远,管理上面临新的情况。产品体系也有差异,既有军品,又有民品,既有独资企业,又有合资企业。加上原长风公司的公司办公室和保密办公室撤销了,业务合并到建设工业公司办公室和保密办公室,人员变动大,信息交流的幅度增大。11月,我根据岗位调整的实际,迅速落实机要岗位的人员,切换核心要素,统合两个基地的信息渠道,充分发挥现代办公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优势,优化信息工作流程。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形成有观点、有建议的第一手材料,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确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六是协调办公室业务。合并前,两个公司办公室的信息沟通和业务流程等等对接工作虽然从11月才开始推进。但我从6月开始,就多次到江津长风公司厂区调研,也接待了对方多批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来厂,组织双方的协调会议等等。
由于我所处的办公室岗位性质,难免会比其他人更早知晓一些内部消息。就比如两厂合并后,公司关于中层领导干部的初步调整设想,我也因此提前有所了解,知道了自己下一步将面临的工作安排。不过,多年来在战火中经受磨砺所铸就的军人品质,以及几十载投身军工事业所养成的职业操守,始终深深影响着我。即便清楚未来工作会有变动,我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全神贯注地将手头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认真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在2014年12月25日,顺利完成了工商注销与重新登记,以及质量体系认证、保密资格认证、安全环保体系认证等一系列手续之后,合并而成的“新建设”正式宣告成立。就在当日,新公司的领导班子召开了党政联席会,着重探讨两厂合并之后中层领导干部的调整方案。经会议研究决定,自这一届起,开始实行关于中层干部任职年限的新规定:对于年满55周岁的男性中层干部以及年满50周岁的女性中层干部,一律转至二线岗位。而当时刚好年满55周岁的我,也将从公司党政办副主任以及保密办主任的领导岗位上退下。
随后,公司党官员与公司老总分别与我进行了谈话,对我过往的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尽管我自感仍精力充沛,但公司经综合考量,决定在我退下后,安排我负责编纂军品公司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间的企业历史,同时继续完成十年前尚未完成的建设集团第二部厂史(1991年-2009年),在这期间我将继续享受中层干部待遇。厂史编纂办公室仅有两人,另一位也是因任职年限到期而转岗过来协助我的中层干部。他主要承担收集资料、电脑录入等辅助性工作,而厂史的主编工作依旧由我负责。厂史办的办公地点设置在九龙坡谢家湾老区的公司退管部,不过公司领导也提出明确要求,今后公司职代会报告以及重大材料的撰写工作,我仍需随时回来参与。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于公司党政办公室履职,兼管公司信访维稳办公室,后来,又负责公司保密办公室工作。自接手这些工作以来,我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积极应对各类事务,全力以赴履行各项职责。一路走来,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支持与肯定。公司领导、住厂军代室领导以及总公司办公厅等上级领导,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悉心关怀与高度认可,这让我在工作中备受鼓舞;公司各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等同仁,也对我投以信任与肯定的目光,使我深感责任在肩;尤为重要的是,公司党政办公室、保密办公室、信访维稳办公室以及档案室的同事们,在工作中与我紧密协作,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支持与配合,让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高效推进。
在此期间,我先后荣获“建设工业公司2011-2012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度建设工业公司先进工作者”“2013年度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建设工业公司2013-201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这些荣誉对我而言,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高度褒奖,更是激励我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2015年1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正式发文:经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通过,我有幸获得了高级政工师任职资格,成为了我职业生涯又一耀眼的锦上添花。
回溯往昔漫漫职业生涯,我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于知名文学刊物中亦有拙作见刊。在中央企业任职的那段时光,承蒙领导与同事们的信赖,我得以在多个部门肩负起中层领导的职责,还顺利获得国家评定的高级职称,有幸荣获高官荣誉称号。然而,在众多优秀同仁的熠熠光辉之下,我这些微不足道的过往经历实乃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承蒙大家厚爱,错将我视作行业中的翘楚,内心实在是深感惭愧,愧不敢当。
生活恰似那潮起潮落的大海,全然完美无瑕终究是难以企及之事,向来是悲喜相互交织。就拿公司搬迁至巴南的这五年岁月来说,多数时候一切顺遂如意,工作稳定之余也收获了一定成果。尤其是2013年那个福泽深厚的蛇年,仿若被上天格外眷顾,生活与工作皆如春日繁花,肆意绽放,处处洋溢着美好与喜悦。但人生的旅途,怎会一路坦途,毫无波澜。2014年,我也遭遇了一些难言的挫折,也由此深刻体悟到世事的变幻无常。
人所拥有的精力犹如涓涓细流,终究有限,时间与资源亦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间万事万物,往往都在得与失的天平两端来回摇摆。回首过往,我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工作中倾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热忱,不知不觉间,家庭生活的天平却悄然失衡。那些因忙碌工作而错失的家庭温馨时刻,如今想来,已然成为心中难以填补的遗憾,这无疑是我人生中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深刻教训。或许,在这漫漫人生长路上,“顾此失彼”便是我们芸芸众生都难以全然规避的无奈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