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东风夜放花千树

嘉靖皇帝桥舌不下,在黄锦的搀扶下坐了下来。

五楼城门之下,成千上万的百姓们远远见了嘉靖皇帝,都是忍不住一阵阵地激动。

这就是传说中的皇帝,是天子,是九五之尊,是天生的龙种啊!

许多上了年岁的百姓激动的胡子直颤。

在京师中居住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未见过皇上的样子,今天虽然是远远看看,也足以自豪了。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极为淳朴,只要还有一口饭吃,只要还活得下去,就会发自内心的感谢皇上。

毕竟大明朝地方千里万里,人口无数,寻常百姓,家里十几口人还往往鸡飞狗跳,皇上君临天下,安定四海,不容易啊!

如今,皇上搞出了万福彩,这十余日,有好多穷人都中了奖,实现了人生理想,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皇上的隆恩浩荡!

更不要说朝廷拿出钱来,搞了这一次赏灯大会。

这些钱先是从朝廷流出来,到了扎灯的手艺人们的手里,然后变成了购买原料的钱进了卖竹子,卖纸张的商人手里。如今四面八方的有钱人齐聚京城,这些人出手阔绰,挥金如土,使得整个京师的市面上极度的繁荣。

大家都赚到钱了,大家都感谢眼前的这位皇上。

如今大明朝的年号是嘉靖!

这个年号用了几十年了,大家张口闭口都是嘉靖,可是这么多年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嘉靖皇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人群之中,也不知道是谁带头先喊了一句。

然后,成千上万人一起张口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大家一起跪倒在地,朝着午门上的嘉靖行叩拜大礼。

“这!”

午门之上,嘉靖皇帝心里突然有一点点感动!

这些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一瞬间全都涌上了心头。

嘉靖皇帝是聪明人,虽然长长自比汉文帝,可是在内心里,嘉靖皇帝又何尝不知道自己修建宫观寺庙,赏赐道士的钱财,一分一毫都来自于百姓?

这些年来,他多少次不顾民间受灾,执意要修建朝天观?

为了玄修,嘉靖皇帝挪用过救灾的钱款,用过治理黄河的款项。那时诸多大臣也都提出过反对,反对的借口无一不是天下百姓?

可是天下百姓又在何处?

紫禁城外即是天涯!

天涯之外的人,与我何干?

所以这些年,虽然嘉靖也把百姓挂在嘴上,可很少放在心里。毕竟在海瑞的奏折里说了,天下不值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可是一直到了今天,嘉靖皇帝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天下苍生,所谓的百姓,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人真心诚意的爱戴着自己,信任着自己,即便自己做过那么多不光彩的事情,可还是诚心诚意地喊出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来。

“都是好百姓啊!”嘉靖皇帝抬起袖子擦了擦眼角。

嘉靖皇帝看向楼下,抬起手,大声道:“诸位平身!”

楼下应声如雷,人们纷纷站起身来,大街上又是一片熙熙攘攘。

“皇上,咱们开始吧?”嘉靖身后,包大农笑嘻嘻地问道。

“嗯!今日,朕要与民同乐!”嘉靖皇帝一挥袍袖。

午门之下,号炮三声。

随着炮声响起,午门下的广场上空顿时绽放出了无数的烟花。

京师的百姓们和来自于各地的富豪们纷纷抬头,脸上洋溢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嘉靖皇帝抬起头,看向美丽的夜空。

爽啊!

往常自己只要想花点钱享受一下,就有那不识相的谏官们就会跳出来说三道四,从孔子讲到太祖皇帝,再从天说到地,搞的自己心情全无。

可这一次,是自己搞的阵仗最大的一次,却没用过朝廷一两银子。

而偏偏是这一次,自己猜感觉到了作为皇帝的快乐!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忍不住回过头去看了一眼包大农,眼神中满是笑意。

在这一刻,嘉靖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生活在深宫大院之中的皇帝,而是一个被生活折磨的中年人。

城楼之下,人们发出阵阵欢呼之声。

嘉靖皇帝顺着声音看去,只见长街的尽头,一排排的花灯逶迤而来。

那各式各样的花灯,都是京师中的巧手匠人花费了无数心血造出来的,那是包大农花了大价钱的。

一盏盏、一排排的花灯从嘉靖皇帝的面前招摇而过,嘉靖皇帝伸长了脖子去看,街道两旁的百姓们不停发出欢呼之声。

花灯从嘉靖皇帝面前走过,便分散到广场之上,任由京师的百姓们驻足观看。

午门之上,嘉靖皇帝心情大好,黄锦叫人预备上酒席来,嘉靖皇帝命大家入座。

午门前的人群中,海瑞与张居正两个望着这潮水一般的人们不禁发出了感叹。

小包先生是学问实在是如山似海啊!

海瑞摇头叹息道:“张大人,你看看周围的这些百姓,那一个个是多么高兴!”

“哎,是啊,以前每次一听到皇上要搞什么灯会,我就觉得头痛,觉得这纯属是浪费民脂民膏,身为大明朝的皇上,就该清心寡欲,与民休息,怎么能天天只想着玩乐呢!可是如今这么一看我才明白,不是玩乐不对,而是之前的方法不对!”张居正连连点头道。

“没错,以前皇上想修建宫观寺庙,或者修建园林,都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今天这种,才是真正的与民同庆啊!那些小包先生花出来的银子,都到了百姓的手里,这也难怪百姓们都如此的开心!走走走!”海瑞一把拉住张居正,道:“今晚的花灯实在不错,而且整个京师的名小吃都到了,你我既然来了,可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啊!”

说完,两人拉着手高高兴兴地赏灯去了。

与此同时,突然一名军校飞步上了午门,在严嵩耳边耳语几句。

严嵩面色一喜,来到嘉靖面前,躬身道:“启禀皇上,兵部刚来的消息,说是浙江押运投降倭寇的队伍已然到了,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