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从历史里射出的子弹

冯春闻言差点没笑出声。

这个问题属于是撞到自己的绝对领域了。

没办法,谁让他前世就曾经写过好几篇同类型的仿作,还发表过呢?

眼看所有人都扭着头看着自己,唯有那两条乌亮亮的麻花辫还压着脑袋。

他干脆从后排迈步来到台前。

看着百十双盯着自己的眼睛,冯春恍惚间有点前世自己开员工的会的错觉。

“各位同、同学们,乐老师让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不敢说自己对这个意识流有多么深刻的领悟,不过我确实有两个灵感,跟大家分享一下。”

此言一出,众人愈加感兴趣起来。

别人还没搞明白的东西,你有灵感也就算了,居然还有两个灵感,是不是也太能吹了?

不过说不想听,那肯定是假的。

“我住在圆明园,所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座废弃的皇家园林。其实燕京大学、水木大学也都曾是皇家宫苑,所以从这里出发,大家很好理解。

“我们胡同四合院的大门下的一块条石,就是当年从圆明园里拉来做的材料。

“在未被毁弃之前,圆明园是满清的皇家园林,皇帝一年在这里要呆上二百多天,比紫禁城都要久。

“这座条石原来曾经是苏堤春晓的围栏,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条不起眼的石头,曾经被多少人扶过、倚靠过?

“遥想百年之前,经过这条道上的人,他们的生活会在这一刻幻化为你脑海中的景象。

“可能某个皇子、贝勒靠着它朝池子里撒过尿;可能巡逻的侍卫和隔岸的宫女曾在这里眉目传情;可能有人坐着轿子走过、打马走过、步行走过,不同的脚步声就在亿万年形成的石头中回荡……

冯春话锋一转,语气跌宕起来。

“而在更激烈的历史中,这条石头曾看到满清贵族的仓皇鼠窜,看到八国联军明火执仗,喝醉的德国佬倚着它向旁边举着火把的的英国士兵炫耀自己抢来的珠宝,一边的奥匈军官则干脆把长长的步枪解下靠在条石上——我甚至能想象出枪管透露出的销烟味道。”

“所以对于意识流来说,这一刻的脑海中漫无目地的想象所达成的情感与物体的交汇。恰恰就是它最真诚、最宝贵的东西。”

冯春伸手拿过一支粉笔,刷刷刷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词。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不是在这一刻,辛弃疾对千古历史的思索和意识流也颇为相似?只不过意识流要具象得多,写作技巧上也更复杂。不过大家现在还觉得意识流是多么艰深的东西吗?”

这一段说完,台下的学生们低声喧哗起来,不少人看着冯春的眼神已经没有了刚才的不忿或轻视。

旁边的乐黛云已经是笑容满面。

此时,苏晚晴鸵鸟式的脑袋也终于抬起来,黑白分明的眼睛透过厚厚的镜片朝台上的男人望去。

肖静更是面若桃花,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宝贝。

忽然有学生喊了一句,“继续啊,不是有两个灵感吗?”

教室里顿时哄笑起来,气氛轻松了许多。

冯春也笑了,等大家略略安静,他看看乐黛云,眼看旁边的老师示意他继续,他才终于开口。

“另一个灵感来自于矿产……”他随手朝门口镶嵌的牌子指了指,“就比如说铜吧。”

“这是一种应用广泛,我国却比较缺乏的金属。”

“之前我在图书馆读书,看到了一些文史资料。”

“在全面抗战初期,我军的弹药还有来自国民政府的补充。但是到了1941年皖南之后,已经无法从当局手中获得任何补给。”

“前线的子弹非常稀缺,而造子弹所用的黄铜就是一种铜锌合金。”

“于是八路军除了收购铜元,还找地主富户收购方孔铜钱,用毛驴骡马驮回根据地,再靠土法炼制合金。”

冯春叹了口气,“可想而知,这样的产量是不够的。”

“但是我不免想到,这些铜钱都是从哪里来的?”

“想想看,战士们配给稀缺的自制子弹里,可能有汉朝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北宋的宋元通宝,明代洪武——作为无数人流转在手中的‘孔方兄’,这些铜钱浸染了各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汗水,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个伟大时代的见证。”

“或许它们曾跟随霍去病封狼居胥,跟着戚继光大破倭寇,跟着大唐的使节走遍西域,如今呢?高温熔化了它们,铅范模铸,兵工厂的妇女们一锤一锤,锤到虎口震裂、满眼血丝,从夜锤到明,把它们一个个造成合格的子弹。”

“然后——”冯春望向台下已然听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同学们。

“当这些熔铸了历史的子弹被子弟兵推进枪膛的那一刻,它们把历史与未来串联起来。

“它们带着五千年的辉煌与荣耀,带着无数人的汗水和苦痛,透过一根枪管,乘着火药的动能,飞速朝我们的敌人射去——这一刻,历史与我们同在。”

这一段讲完,有些情感充沛的学生已经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更多的学生则是沉浸在冯春所讲述的场景里,久久不能忘怀。

直到冯春重新坐回座位,乐黛云鼓起掌

“这节课没来的同学,我都替他们遗憾!”

好多人这才如梦初醒,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苏晚晴心中尤其震撼。

哪怕知道冯春非常有文采,可是看着他在台上条分缕析、慷慨陈词,不由得愈加佩服。

旁边的肖静干脆满面红光,笑得眼睛弯弯,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高文慧看得咋舌,低声跟张明洁交流,“怎么感觉肖静好像已经跟人家好了多少年似的。”

张明洁差点没绷住。

一节课结束,教室里的学生走得七七八八,乐黛云把后面的冯春招到跟前。

“你是哪个学校的?”她笑道,“燕京大学中文系现在开研究生班,你要是有兴趣,到时候来我这边怎么样?”

冯春闻言苦笑道,“老师,我没上过大学。”

“啊?”

乐黛云闻言一脸震惊,“那你这些……”

“都是自学的。”

听到这里,乐黛云看着冯春的眼神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外星生物。

“那你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她拍拍冯春的肩膀,低头从包里抽出张纸条,写下了自己的住址递了过来。

“学历不代表什么,你有这样的才情,早晚都能成功,有问题随时来找老师,我当面给你解答。”

“至于你这两个想法,”乐黛云又叮嘱道,“不妨完善一下,都写出来,最近《沪上文学》在做一个现代派讨论的特刊,我帮你问问能不能投过去。”

“谢谢老师!”冯春接过纸条,大喜过望,这大概是今天最有意义的收获。

送走了乐黛云,此时已经有下一堂课来占座的学生。他跑到后排把书包收拾好,出门就发现几个女生正站在那里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