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女相初立

“这就是女相府?“

我站在一座布置雅致但明显年久失修的小院落前,有些惊讶。这地方看起来像是被遗忘的老宅,门口的铜环都锈迹斑斑,好像一碰就会掉下来。院内杂草丛生,几棵老树倒是枝繁叶茂,只是无人修剪,显得有些荒凉。

偏殿屋顶有几处瓦片缺损,若遇大雨,必然漏水成灾。简直就像是紫禁城里的贫民窟。

最令人讽刺的是,院中有一面古朴的立式铜镜,大约一人高,镜面已经失去光泽,蒙了一层岁月的尘埃。那镜子仿佛在无声地嘲讽:堂堂“镜中女相“,竟连一面明亮的镜子都配不上。

小太监偷偷打量着我的反应:“回大人,这本是太祖年间一位贵妃的栖身之处,多年无人居住。陛下特意命人重新收拾出来给大人用。“

“多久无人居住了?“我问道,心中已有不好的预感。

小太监犹豫片刻:“有......五十余年了吧。“

五十年!我差点笑出声来。这就是所谓的“重视女官“?给我安排一个半个世纪没人住过的破落院子?

正想着,一只老鼠大摇大摆地从门前跑过,看起来比我家乡的猫还要肥。

不过转念一想,能有自己的院子已属不易。毕竟我这个官职来得蹊跷,若真给了什么豪华府邸,恐怕更会引人非议。

“无妨,有屋檐遮风挡雨就好。“我点点头,迈步走入院中。

心里却在想:我堂堂状元郎,竟然住进了鬼屋。陛下啊陛下,您这是赏识我还是整我呢?

入住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清理这座破落的小院。我召集了几个勤快的宫女,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让这地方有了人住的样子。特别是那面院中的大铜镜,在几个宫女的努力下,终于恢复了几分光泽,能模糊地映出人影了。

“女相大人,您看,这镜子擦干净了,可真好看!“一个年轻宫女兴奋地说,手还不停地擦拭着铜镜表面。

我站在镜前,审视着镜中的自己——不再是那个身着男装的“状元郎“,而是一位身着官服的女官。这身装扮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也让我感到一丝莫名的自豪。

“镜中女相“,宋仁宗赐我这个官职和称号,大概是对“铜镜能照出真相“的某种影射吧。既然如此,我也当对得起这个名号,照见真相,明辨是非。

整理妥当后,我开始了解自己的职责。按宋仁宗的旨意,我要负责两项主要工作:一是管理后宫事务,二是审理天下女子诉讼。

这第一项好理解,就是处理后宫大小事务,协调六宫秩序。可这第二项就有些复杂了——天下女子诉讼?这范围也太广了吧?

我向资历最老的太监请教,得到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

“女相大人有所不知,“老太监捋着山羊胡子意味深长道,“所谓'天下女子诉讼',其实就是那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的妇女纠纷。比如婆媳不和、姐妹争产、侍妾争宠之类的。“

“这些事在地方上往往得不到重视,官府也不愿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好了,有了女相,这些案子就都归您管了。“

我听完,不禁苦笑。原来在朝臣们眼中,我这个女相就是个处理“妇女琐事“的闲职啊。

不过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个机会?通过处理这些表面上的“小事“,我能接触到更多的女子,了解她们的处境和困难,或许能找到改变的方向。

“宫中行走需小心谨慎。“老太监继续说道,“尤其要注意皇后娘娘那边,她可不太喜欢有人分走陛下的宠爱。“

我险些一口茶水喷出来:“老先生误会了,我只是来做官的,可没想着分什么宠爱。“

老太监像看傻子一样看我:“女相大人初入宫闱,有些事不明白也正常。不过您可得记住,宫里的水,深着呢。今儿个阳光明媚,明儿个就可能暴雨倾盆。“

他看了一眼我身后的铜镜,意味深长地说:“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女相大人既封'镜中女相',更应当明察秋毫,见微知著。这宫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双眼睛在看着您呢。“

老太监的话让我警惕起来。这位老人显然经历过许多宫廷风波,他的提醒不无道理。“镜中女相“的官职,恐怕没那么简单,其中或许暗藏玄机。

就在我思索之际,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女相大人,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有急事禀报。“

“何人?“

“是礼部侍郎晏大人。“

晏殊?那个在大殿上极力反对我的紫袍男子?他来找我做什么?

我有些意外,但还是点头道:“请他进来吧。“

不多时,晏殊在小太监的引领下步入院中。他一身紫袍依旧,神态孤傲,目光如刀。一进院子,他就皱起眉头,显然对这破败的环境感到不适。

“晏大人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我不卑不亢地行礼。

晏殊微微点头,目光在院子里扫视一圈,最后落在那面铜镜上:“这就是'镜中女相'的府邸?倒是...颇具特色。“

我听出了他话中的嘲讽,但并不在意:“陛下体恤臣女初来乍到,特意安排了这处幽静之所,已是恩典。晏大人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晏殊的目光终于落在我脸上,那深邃的眼睛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我奉陛下之命,前来告知女相,明日早朝,你需列席参加。“

“我?参加早朝?“我惊讶地问,“可我以为女官不得入朝堂...“

“本是如此,“晏殊冷冷道,“但陛下特许你列席,只是旁听,不得发言。这已是破例,女相当珍惜才是。“

说完这话,他转身便要离去,显然没有久留的意思。

“晏大人且慢。“我叫住他,“敢问大人,为何对我如此敌意?我虽犯了欺君之罪,但也受到了惩罚。如今既是同朝为官,理应和睦相处才是。“

晏殊转过身,目光如冰:“和睦相处?苏女相未免太天真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朝廷制度的挑战。女子为官,古来无此先例,你以为仅凭陛下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接受吗?“

“我晏殊一生敬畏礼法,岂能认同这等违逆祖制之事?“

我直视他的眼睛:“敬畏礼法无可厚非,但礼法之设,本是为了让人过得更好,而非成为束缚人的枷锁。女子若有才学,为何不能为国效力?难道仅仅因为性别,就要将半数国民的才智埋没?“

晏殊冷笑一声:“好一张利嘴!怪不得能说服陛下破例设官。不过,口舌之利终非长久之计。等你真正面对朝堂上的风浪,就知道什么是残酷了。“

说完,他不再理会我,大步流星地离去。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不禁陷入沉思。晏殊此人,才华横溢,在朝中地位显赫,却如此固执己见,对女子为官深恶痛绝。这样的人,恐怕会成为我日后的最大阻力。

可越是如此,我越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让像晏殊这样的守旧派看到,女子也能在朝堂上有所作为。

次日清晨,我早早起身,精心梳妆,穿戴整齐,准备参加人生第一次早朝。虽然只是列席旁听,但这对我来说已是莫大的荣幸。

太监引我入朝时,满朝文武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我,有好奇的,有轻蔑的,有敌意的,也有赞许的。我挺直腰板,不卑不亢地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一个偏于大殿侧边的角落。

从这个位置,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朝会的进行,却又不会太过显眼,干扰正常议事。

宋仁宗今日神采奕奕,处理朝政井井有条。各部门汇报工作,大臣们讨论国事,整个过程既严肃又高效。

我注意到晏殊在朝堂上的表现极为出色。他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每次发言都切中要害,赢得不少大臣的赞同。难怪他能在年纪轻轻就位居要职。

相比之下,李青山虽然位高权重,但发言时常繁文缛节,拖泥带水,让人不耐烦。欧阳修则是学究气重,引经据典,但论点常常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通过这次旁听,我对朝堂上的派系和权力分布有了初步了解。晏殊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太子派“的重要成员,而李青山则是“三皇子派“的核心人物。两派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各自为政。

朝会结束后,我正要离开,却被宋仁宗召唤过去。

“苏爱卿,初次观朝,可有心得?“宋仁宗问道,语气温和。

我谨慎作答:“回陛下,臣女初涉朝政,尚需多多学习。不过,臣女以为,今日讨论的西北赈灾一事,似乎各部门未能有效协调,以致救灾进度缓慢。“

“哦?爱卿有何见解?“宋仁宗来了兴趣。

我思索片刻:“臣女以为,可设立专门的赈灾协调机构,由各部门派代表组成,统一调度资源,加快救灾速度。“

宋仁宗眼前一亮:“此议甚善!朕正有此意。“他转向一旁的官员,“传旨,即日起设立'赈灾总督府',统筹协调各部门救灾事宜。“

离开大殿时,我感到晏殊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转头望去,只见他站在廊下,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转身离去。

这个男人,看来并不简单。他对我的敌意,似乎超出了单纯的守旧。其中或许另有隐情,值得深思。

回到女相府,我站在那面铜镜前,端详着镜中的自己。短短几日,我已从一个女扮男装的“状元郎“变成了正儿八经的“镜中女相“。这个转变虽然出人意料,但却给了我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而接下来,我将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为天下女子争取更多的权益和机会,就是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形:也许,可以借着处理女子诉讼的机会,了解她们的真实处境和需求,再寻找合适的时机,向宋仁宗提出建立女子学堂的构想。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子的地位和命运。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