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汉人民的餐桌计划【求追求收藏】
- 带着超市回三国,匡扶汉室
- 风流万户侯
- 2416字
- 2025-05-17 02:30:11
亩产上千斤?
向宠与宁随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话。
不可能。
他们都是读过书的人。
可是这句话是从邓健手中说出来的,那就很难让人不相信了。
“公逸,你说的可是真的!我大汉如今水稻亩产不过两石,即便是上等良田,至多也不过两百斤,若是亩产千斤,大汉再无粮草之忧。”
向宠与宁随目光灼灼的盯着邓健,目光好像要把他生吞活剥了一般。
目前成都种植的水稻一般亩产一到两石,能亩产三石以上的都少之又少。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记载:钟离牧种稻二十余亩,得米六十斛,平均亩产米不到3石。
而蜀汉方面由于诸葛亮重视水利,因此在绵竹、广汉一带水田亩产达到了3斛(约180斤)。
但即便如此,离邓健说的千斤也还差的远,整整是十倍的差距。
“当然是真的,我还能骗你们吗?若大汉的子民都能种上杂交水稻,那就不会再有人饿肚子了,在后世的记录中,杂交水稻最高亩产超过2600斤。”
邓健又是语出惊人,表情更是信誓旦旦。
向宠与宁随已经彻底的懵了,嘴巴张开,足以塞下一颗鸡蛋。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封建时代,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说远的,就邓健目前所处的朝代,《灵帝记》曾记载了大汉各种灾荒与兵祸。
比如在公元170年的正月,曾经发生过河内的妻子吃丈夫,河南的丈夫吃妻子。
这还是天下大一统时候发生的事,若是等到五胡乱华,这世界有多可怕可想而知。
如果不解决饥饿,邓健即便是背靠现代科技,也无任何用武之地。
而解决饥饿也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要先吃饱,然后才能迈向吃好的目标。
虽然向宠和宁随不如邓健想的那般深远,但也意识到这是改变大汉国力的好机会。
愣了好一会儿,二人才从巨大的震撼中清醒过来。
宁随激动的两手按住邓健的肩膀摇晃道:“公逸,若是能够改善民生,使得我大汉百姓人人能吃饱,只需十年,不,只需五年,那么曹魏便不足为惧了,挥师北伐,克复中原,指日可待!”
“只要不再缺粮,将士们必定士气倍增。”向宠很是认同的说道:“一群饿着肚子的魏贼,是打不过吃饱肚子的大汉将士的。”
如果大汉的军士长得又高又壮,打瘦的皮包骨似的魏卒还不是手拿把掐?
增强国民体质,已经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不过目前想让老百姓都种植杂交水稻尚还有些难度啊,第一个就是购买稻苗的资金不足,虽然吃米饭不要钱,但不是真的不要钱。”
“还有就是种植地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块田地用来做实验,另外,种植杂交水稻还需要购买一批化肥,又是一笔钱,我们目前没有资金啊。”
邓健忧虑的地方还多着呢,许多项目想要切实落地还需要诸葛亮和刘备的支持。
因此他才会买一些治疗痢疾的药,好延长刘备的寿命。
其实邓健不光想推广杂交水稻,还有玉米、土豆、红薯、小麦这些高产的农作物
用这些作为主食,可以给全国各地的百姓提供各色的主粮。
只要粮食多了,那么肉食的产量也可以提高,到时候养猪养鸡,也可以提上日程。
让肉食端上大汉百姓的餐桌,是邓健的最终目的。
至于为什么优先推广杂交水稻,则是因为这些粮食种子不仅购买方便,还是太监。
虽然高产,但是种植一次后产量要么急剧下降,要么没有繁殖能力。
这样的稻种只适合种一次,第二次的效力会大大下降。
粮种只能使用一次,便可以有效的防备隐藏在川蜀之地魏国或者吴国的间谍。
哪怕他们获得了杂交水稻的种子,也种植不了。
所以如果优先推广土豆或者是红薯,一旦粮种泄露出去,会引发极为可怕的后果。
魏国的人口和国力本就远远超过蜀汉和东吴,一旦种植土豆,便会呈几何倍的爆兵。
现在的南方还是刚刚历经由孙权第一次的开发,属于蛮荒之地。
蜀汉又是兵败夷陵,国中青壮缺失,新一代将领又大半阵亡,与魏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像是宁随说的蜀汉飞速发展五年,已经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看来想要短时间追赶魏国的国力很不容易啊,不过公逸你放心,我会竭尽全力援助你的,不管你要什么样的人,我都会想办法为你办到。”
有了发展大汉国力的法子,宁随整个人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双方之间的国力对比差距会越来越大。
邓健认真思考了一下,说道:“宁兄,你能否帮我组织一批读过书,且有农耕经验的人?”
这个要求第一次让宁随犯了难,“公逸,读过书的人倒是好找,可是要在读书人中间找种过地的却是不多啊。”
能吃饱肚子的人很少,但能读书的人是从来不会饿肚子的,又不是人人都是诸葛丞相,怎会会没事跑去耕田呢。
邓健十分强硬的说道:“没有耕过地那就培养一批,组织他们去田野找当地的农夫学习耕种,你看如何?”
宁随这次倒是没有反驳,点了点头,“这个嘛倒是还行,我可以去寻一些识文断字的小吏,让他们去学习农耕,不过公逸,你为什么不用现有的农户,反而是让读书人去耕地?”
“你可知我说的杂交水稻是何人培植出来的?”
“何人?”
邓健面上流露出一抹敬意,“他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儒,数十年来为了解决百姓的饥荒问题潜心研究,终于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后世的饥荒,若要拿这个时代的大儒比较的话,可比卢植、郑玄。”
宁随听完眼中满是不可置信,“堂堂名满天下的大儒,竟能屈身于农事,且心怀天下苍生,这是何等的仁义!”
“卢植与郑玄虽然善治经典,却也不能填饱世人的肚子,以我看来此大贤胜卢植郑玄多矣,只恨不能以师事之。”
邓健笑了笑,其实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这些古代的大儒,除了会读书还有什么用,最多也就耍耍嘴皮子。
后世虽然比之封建王朝有进步,且有各种高产量的农作物,但还是有很多人饿肚子。
即便是八九十年代,仍然有一批百姓吃不饱饭,是杂交水稻改变了这一局面。
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问题,甚至远销海外,造福全人类,岂是一句大儒能够概括的?
短暂的停顿过后,邓健又下达了另一个任务。
“宁兄,现在除了拍摄的任务暂时由我自己负责,过段时间等收益下来了还要重新招募一批脑子灵活的跟我学习拍视频,甚至是剪辑,我这边的精力不能总放在拍视频上面。”
接着他又看向向宠。
“巨违,等丞相去永安看望陛下回来,便要立即落实种植杂交水稻的事,我会购买一批种苗用来实验,田地的选址就交由你选定,等丞相回来奏报丞相审批。”
向宠与宁随各自相互看了一眼,无奈苦笑,压力又来到了他们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