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王世充

李渊建唐后,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大唐政权的架构日益完整,欣欣向荣,但离达成统一的目标还远。此时此刻,天下间群雄割据,遍地都是李渊的敌人。

在各方势力之中,李渊最大的优势是占据了关中,而最大的军阀战场在东边的洛阳附近,不会牵涉他太多的精力。趁这机会,李渊轻轻松松灭掉了兰州的薛举和凉州的李轨,统一了关陇地区,随后又收拾了太原的刘武周。

扫清过周边的威胁后,李渊的目光转向洛阳。只有以洛阳为战略跳板,才能将河北、山东、江淮收入囊中。这些地方的人才、粮食和经济资源是统一天下后大唐的统治基础。

如今洛阳是王世充的,他建立大郑王朝已经整整一年,坐拥古都,财富无数,人才济济。可王世充明明拿了一手好牌,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

王世充出身很普通,他的父亲奋斗了一辈子才做到汴州长史。王世充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从小饱读经史,精通兵法、卜卦算命、天文历法。这样的一个人,放在任何时代都称得上是潜力股。

成年后,王世充进了军队,靠军功晋升为兵部员外郎。他慢慢发现,兵部员外郎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能得到的官职极限了——在朝廷,家世背景、裙带关系才是职业晋升的筹码,个人能力只是锦上添花。从此时开始,王世充研究起帝王的心态和需求来,终于靠溜须拍马、哗众取宠等歪门邪道,逐渐引起了隋炀帝杨广的注意,后来又靠坑杀农民起义军成为手握实权的军方大佬。

长期游走在黑暗的政治世界,人的性格是会扭曲的。凉薄寡恩,腹黑虚伪,不近人情,缺乏领袖魅力,这些词成了王世充的晚年标签。

因为心胸狭隘又喜欢猜忌,王世充逼走了程咬金、秦叔宝两位猛将,连他的老师徐文远都骂他是个小人,害怕与他相处。称帝后,王世充开朝会时总是车轱辘话一大堆,俨然《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大臣苏良曾经公开说他啰里啰唆,说话不得要领。总之,接触过王世充的人都觉得他难成大事。

眼看着隔壁的大唐王朝风生水起,王世充的臣子、将军纷纷前去投靠,连洛阳的百姓也偷偷离开故土。为了遏制人口外流,王世充规定五家为保,一家逃走则四家连坐。逼走外臣后,维系大郑王朝的官僚基本都是王世充家族的子弟。这导致的一个局面是将军出城打仗,朝廷要扣押其家属。这些家属中,每天因为照顾不周而饿死的人就有几十个。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渊不顾唐军连续作战的疲惫,下达了收拾王世充的军令。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驻扎到新安(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双方第一次交锋发生在洛水之侧的慈涧镇。当时李世民只有一队侦察兵,而王世充带了三万军队。结果可想而知,李世民被揍得灰头土脸。第二天,李世民带着五万大军前去复仇,王世充选择了撤军——在荒郊野外打无准备的决战,性价比实在太低。

李世民将中军转移到北邙山,居高临下,让史万宝占据洛阳城南的龙门,让刘德威包围河内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让王君廓从洛口(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切断郑军的粮草运输线,让黄君汉进攻回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东)——从洛阳东面、南面和北面合围,只留下西面一个缺口,而西面则是唐军的地盘。

唐军在局面上的优势直接让一些大郑王朝的官员提前投降了,比如洧(wěi)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长史张公谨,他后来就成了李世民手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青城宫(隋朝行宫)外,王世充和李世民隔空对话。王世充希望李世民退回长安,大家继续割据地方,各自安好;李世民则表示大唐代表天意,誓要一统天下,王世充是在逆天而行。

战略威慑当然是不够的,口水战也毫无意义,最后还是要靠真刀真枪的拼杀解决大家的分歧。

第二天,李世民带了五百军士偷偷打探王世充的军营布局,因为行迹暴露再次被包围。王世充出动一万军士,并派出猛将单雄信,想直取李世民的人头。一万打五百,李世民的处境之危险就不用形容了,好在他命悬一线的时候有尉迟敬德英勇护卫——单雄信被尉迟敬德挑落下马,李世民这才得以冲出重围。从此战开始,原本默默无闻的尉迟敬德正式走进了李世民集团的核心圈子。

交战没多久,已经降唐的屈突通率领大军赶赴战场,对敌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最终俘获敌军大将陈智略,斩杀一千余人,俘获六千余人。

如果说军事威慑的伤害值是五十,那么战场碾压的伤害值就是一百,这让周边郡县的官员倍感唐军的气势之盛。随后的两个月,李世民虽然没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但数十个州的刺史、县令为自己前途考虑,纷纷举城归降。

在唐军的铁骑攻击之下,大郑政权濒临瓦解。王世充别无他法,只能龟缩在洛阳,焦急地等待着可以帮他逆风翻盘的盟友——窦建德的到来。

窦建德是河北农民出身,急公好义,性格豪爽,只要家里有一个铜板,只要村里人需要,他就会拿出来,堪称村里的及时雨,因此拥有不少追随者。后来经过几年打拼,窦建德建立大夏政权,拥兵十万,成为河北一带的霸主。

王世充和李世民刚刚交上锋,大郑的国书就送到了窦建德手中。王世充一边卖惨,一边阐述着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窦建德迅速支援。

窦建德对此的态度很消极,因为王世充曾经偷袭过他的黎阳仓,虽然他随后就还以颜色,但两人还是像打过架的孩子一样,心中憋着一口闷气。现在让他去支援,凭啥?

老谋深算的李渊看得清王、窦二人的矛盾关系,一早就给窦建德写了一封善意的国书。窦建德为了向李渊示好,特意将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释放回长安。这么一来,感情的天平上王世充就输了一筹,不过除了感情,窦建德自然也会考虑利益。

中书舍人刘斌告诉窦建德,目前三方鼎立,支援大郑是必须的,但最好让王世充和李世民先斗,等两败俱伤,大夏军队赶赴战场,就能先逼李世民撤军,再收拾奄奄一息的王世充。有了这个理由,窦建德便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唐军可以撤去。

可窦建德连自称幽州总管的罗艺都摆不平,一封不咸不淡的信就想让李世民退军,有点太天真了。

李世民没有给窦建德写信打无聊的口水仗,而是把窦建德的使者好好地供养起来,淡化了此事。窦建德远在河北,连回信都没收到,但他觉得事情不紧急,于是撂开手,集中精力和幽州的死敌罗艺纠缠去了。

说起窦建德,个人魅力还是有的,比如他曾经活捉了唐将李世,最后将政治立场不明的李世放走,还允许他继续镇守重要的黎阳城,这就很难得。可窦建德小聪明也多,而喜欢耍小聪明的人格局不会太大。眼下的局势,窦建德的最优选择是派一支骑兵赶赴战场,搜集情报,观察局势,机动策应王世充,免得错失绝佳机会。可他不顾屡次交锋、屡次战败的实情,偏偏想和罗艺干架,干架的原因则是两人旧有恩怨,就这样强行将自己卷入另一边的拉锯战中。

窦建德可能不知道,他的这一选择直接改变了接下来的历史。

虎牢关,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荥阳市汜(sì)水镇,因为南连嵩山,北靠黄河,靠着复杂的地理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洛阳东边最重要的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价值。

在战争初期,王世充就意识到了虎牢关的价值,于是派太子王玄应亲自坐镇,周边的城池也都控制在大郑军队的手中。李世民同样清楚虎牢关的重要性,他对此地势在必得,可碍于洛阳战场的战事没结束,始终没有腾出手东进。就在此时,隋朝宗室、荥州刺史杨庆评估了一下局势,觉得王世充可能要完蛋,于是投降了大唐,李世民便让李世前去接收了杨庆的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杨庆的倒戈成功撕裂了虎牢关战场,让王世充非常被动。随后阳城(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县令王雄归降,将嵩山以南的战略通道交到了李世民手里,汴州(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也成为李世民的囊中之物。王玄应独木难支,灰溜溜地逃回了洛阳。

虎牢关战场的沦陷,窦建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窦建德要进入洛阳战场必须经过虎牢关,与其说王玄应在为自家镇守虎牢关,不如说是为窦建德拼命守着洛阳战场的门户。但凡窦建德支援一支主力军队,战场上的天平也不会如此倾斜,人心也不会轻易向唐。

窦建德如梦初醒,留了一支军队和罗艺对峙,派十万主力部队紧急南下。但是此时,窦建德进入洛阳战场的难度指数,已经从娱乐级变成了地狱级。

南下的时候,窦建德先是遇到了一只拦路虎——孟海公。孟海公是隋末的反王,拥兵三万,控制着今山东菏泽一带。武德三年(620)十一月,窦建德就到达了黄河南岸,可直到武德四年(621)二月才成功拿下孟海公。在此期间,李世民已经和王世充在洛阳战场爆发了好几次军事冲突。

当时,李世民组建了一支玄甲军。他们装备最精良的武器、最雄壮的战马,人和马都身披黑色铁甲,由李世民、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几个杀才担任先锋。武德四年(621)一月,玄甲军斩杀六千敌军。二月,李世民将唐军带到洛阳西北的青城宫。

王世充屡战屡败,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他看到唐军的防御工事没做好,便急冲冲带着两万大军发起进攻。李世民让屈突通率领五千唐军和王世充周旋,自己则带着玄甲军埋伏在北邙山。双方酣战之时,李世民带着骑兵发起了冲锋,然而奇袭的效果是有的,却并不明显。

王世充以多打少,没有让李世民占到便宜。李世民热血上头,竟带着几十个骑兵贯穿战场,一路杀到王世充的后军,于是悲剧再次重演:他又被包围了。

这一次,李世民的战马被敌军射杀,从一名“骑兵”降级为“高级步兵”。情况格外危急,多亏猛将丘行恭脑子机灵,将战马让给李世民,并一路随行,射杀靠近李世民的敌军,这才救了他一命。

李世民身为大军主帅,却屡次将自己置于险地,是个妥妥的热血青年,却也难免让人觉得他像莽夫。要不是下属给力,他的坟头草恐怕都已经收割了好几茬。后世史臣为了把这件事圆过去,给李世民找了个理由,说他横冲直撞是想摸清敌军的军力布局。

好在横冲直撞也不是毫无价值。如果李世民战死阵中,唐军必定溃败,可李世民站起来了,那种绝处逢生的感觉对唐军是一种精神鼓舞,对敌军则是一种意志毁灭。

青城宫之战从早上七点持续到中午,胜负始终难分。

战场上以少胜多、靠奇兵翻盘的案例终归是少数,大多时候还是靠白刃相搏、埋头厮杀,考验的是主帅和士兵的意志力。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有希望获胜。

王世充放下帝王的身段,带着士兵浴血奋战,确实很有魄力,可他的魄力没有保留到最后。由于背靠洛阳,留有退路,王世充的意志开始摇摆,心态不坚,终于还是撤退了。唐军一路追杀,斩敌七千。

王世充退守洛阳,相当于把进攻的主动权彻底交给了李世民。但是王世充依然有底气,因为世人皆知洛阳易守难攻,昔日杨玄感、李密都在洛阳城下折戟沉沙。

这一次,王世充准备了一大批重量级的武器,比如投石车——能把五十斤重的石头扔出二百步远(约三百米),威力不亚于一颗手雷;又比如劲弩——能同时射出八支弩箭,每支弩箭的箭杆直径如同车辐,射杀距离达五百步(约七百五十米),可以把人打得血肉模糊。

一场血腥的攻防战开始了。其间,洛阳城内有十三批亲唐派势力打算开门投降,因为王世充的情报工作做得到位,他们全部被扑杀。安顿住内部,靠着防守重器,王世充把李世民打得毫无脾气,唐军十余天毫无寸进不说,伤亡还十分惨重,士气低迷到了极点。

出兵数月,胜利遥遥无期,以刘弘基为首的唐军将领建议退兵,甚至惊动了远在长安的李渊。换作别人,可能真就退兵了,但李世民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觉得唐军日子虽不好过,王世充的日子却更惨,而胜利永远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

李世民一边围困洛阳,一边派大将李君羡偷袭王世充的粮道,导致洛阳弹尽粮绝。起初是城中老百姓缺粮,他们吃完草根、树叶,便用清水淘洗泥土,用细泥掺合着仅剩的米屑做泥饼吃,以至于身体肿胀发软,纷纷身亡。后来官员也开始出门找吃的,因为缺乏生存技能,这批官老爷活生生饿死了一大片。

当初隋炀帝杨广身死,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登基后,曾将洛阳城外的百姓全部迁入城中,大概有三万家之多。后来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完全灭亡,王世充也在与唐军的对峙中陷入危机。到现在,洛阳城中已连三千家都不到。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城池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就在此时,窦建德终于磨磨蹭蹭地出发了。他是故意这么做的。

其实打孟海公的时候,窦建德的军队就在黄河以南。他如果想支援,可以直接奔赴虎牢关战场,可他偏偏退回到黄河以北,想看李世民和王世充斗得鱼死网破。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武德三年(620)十一月时,王世充四肢健全,尚可支应,到武德四年(621)二月,王世充已经腿脚双残,成了卧床不起的废人。反观李世民,却仍有一战之力。

窦建德只能独自面对李世民的大军了,而且为了援救奄奄一息的王世充,窦建德还要做运粮官,简直亏到家了。不过目前窦建德并不这么想,因为他在兼并孟海公后手下有十余万军队,按照他的设想,就算没有王世充,他也能把李世民揍得鼻青脸肿。

夏军势如破竹,拿下管城、荥阳、阳翟(治所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等地,与王世充的堂弟王世辩会师,随后在板城渚口(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境内)修建营寨,打算和唐军于虎牢关展开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