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唐开国
开国皇帝无弱者
大唐的故事,要从开国皇帝李渊说起。
李渊出生在关陇集团执政的辉煌时代。身为关陇世家子弟,他七岁就承袭北周唐国公的爵位,成年后娶了北周柱国大将军窦毅的女儿窦氏。后来他姨父杨坚建立了隋朝,他拥有的政治资本变得更加雄厚。
李渊一辈子本可以活得很滋润。不过自从杨坚坐上皇帝宝座,成了隋文帝,就体会到了关陇集团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开始拼命打压关陇世家以巩固皇权。于是在杨坚做皇帝的二十几年间,李渊的履历惨不忍睹,历任千牛备身、谯州刺史、陇州刺史、岐州刺史,几乎是原地踏步,毫无寸进。
一个年富力强、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因为被压制和约束,只能放弃理想和前途,安于现状地活着,李渊绝望又寒心——可以想象得到他对杨家的痛恨。
大业元年(604),隋炀帝杨广登基,表兄李渊三十八岁。李渊原以为人生会迎来转机,可杨广给他的官职却是荥阳太守、楼烦太守——不仅是平级调动,还有被派去开发边疆的趋势。
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不只李渊,还有大批贵族子弟。没办法,隋炀帝杨广统治的不止关陇地区,在利益分配上必须兼顾关陇集团以外的门阀士族和地主阶层,而关陇集团又是被皇帝打压的势力,双方注定会产生裂痕。不仅如此,杨广推行科举制度,渐渐有底层士子跻身高级官员序列,更加挤压了关陇集团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对杨广的不满已经成为关陇集团成员的普遍情绪。
新上任的皇帝依旧在猜忌,李渊只能继续收敛锋芒,活得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正是因为李渊的示弱,杨广开始对他放松警惕了,甚至还对他产生了微弱的信任感。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杨广逃往扬州,将李渊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杨广曾任晋王,晋阳宫是其在太原的行宫)监。从此时开始,李渊才算迈出了新的一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李渊有个贴身秘书,名叫温大雅,写了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详细记载了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的心情:“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自七岁袭封唐国公,至五十岁开始创业,李渊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这么多年他也不是一无所获。能在帝王的猜忌中活下来,最终领有一块自己的地盘,这就是本事和智慧。因为隐忍才坚韧,因为百折才刚强,这是李渊成事的人格资本。
在职业规划方面,李渊的想法很清晰,那就是发展自己的根据地,静待时变。
太原居于山西地区中部,拥有绝佳的地缘优势。山西的东部有太行山脉,西部有吕梁山脉和滔滔黄河,山河中间是一条狭长的通道。太行、吕梁两条山脉的存在,隔绝了河北、陇右地区敌人的进攻,而北部的雁门关、大同盆地又是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缓冲地带,南边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则连接关中,通过风陵渡、茅津渡可以直接威胁长安(1)。这么看来,山西堪称防御北部边境的战略指挥中枢、南下进攻关中地区的战略跳板,也难怪古人对此地的评价是“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
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以太原为跳板消灭西晋,建立了汉国政权。北朝时期,六镇将领也是以太原为跳板让北魏分裂。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事实。隋炀帝杨广也知道太原的重要性。为了监视李渊,他特意以郡丞王威和武牙郎将高君雅担任其副手,只是这两位兄弟的间谍工作简直做到了明面上,所以基本不足为虑。
李渊初来乍到,根基不深,只能稳扎稳打,先是剿灭了盘踞在山西的土匪魏刀儿;随后和马邑太守王仁恭联手,一起对付东突厥。
王仁恭想硬碰硬,属于“直男思维”。但突厥骑兵最大的优势是来去如风,快攻快逃,拥有超强的平原作战能力,如果纯粹在军事上较量,隋军肯定打不过,所以强攻不可取。李渊有“渣男思维”,摸准了突厥的需求和心理。突厥军队看重利益,又怕伤亡,能用五条人命办的事绝对不会伤亡十个人,所以如果把好处送上门,突厥是可以不闹事的。但是这群人生活在草原,信奉丛林法则,主动送他们好处反而会被侮辱,所以还要搭配着秀出我方的肌肉,从而得到和平和尊敬。
有了这个思路,李渊选出两千名精兵,教他们骑马射箭,让他们逐水草而居,一切效仿突厥军队。每逢突厥军队巡逻的时候,李渊便带着这些人射箭打猎,显得从容淡定。李渊是万里挑一的神箭手,时常当着突厥人的面射杀飞禽走兽,而且箭无虚发,很有威慑力。只是威慑还不够,有时候正面遭遇,李渊也会主动进攻。这种时候,突厥人除了留下战马和一地尸体外,什么也捞不到。突厥人慢慢发现了,和李渊打交道,基本都是亏本的买卖,而且是要亏血本,因此渐渐地,只要李渊在马邑,突厥就选择按兵不动。
突厥是被打怕了,畏惧李渊吗?如果真是这样,李渊起兵后也就不用给突厥送钱送美女了。真相是突厥注重性价比,只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又知道李渊不会常驻马邑,迟早会走,因此选择暂避锋芒。
果不其然,后来李渊返回太原,突厥就立马杀到马邑,王仁恭完全不是对手。这一次,李渊没有选择亲自北上,而是派高君雅前去支援。李渊给高君雅的“锦囊妙计”是让王仁恭继续用之前的骑兵战术忽悠突厥人,可以说这是老谋深算的一步棋。
如果李渊立刻去马邑支援,会显得他很廉价,无法凸显他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同样的战术策略,李渊用就好使,王仁恭上就不行——王仁恭被突厥打败了。让高君雅去吃这个瘪,一来可以证明隋炀帝杨广的人挑不起大梁,二来也会让高君雅失去与李渊抗衡的资本。
马邑的局势让隋炀帝杨广很恼怒,他下旨逮捕李渊,诛杀王仁恭。
局面看似失控,却在李渊的掌握之中:其一,隋炀帝此时远在扬州,对李渊只能算空言恫吓;其二,目前能对抗突厥的只有李渊,抓了他,朝廷会失去河东,长安会沦陷,朝廷官员的家眷会遭受凌辱,所以隋炀帝如果抓李渊,就是毫不顾及朝廷官员的后顾之忧,这是很不划算的买卖;其三,一场战斗失利就处罚主将,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其四,李渊已经有了反意,如果隋炀帝固执己见,他大可提前举事。
说起唐初的历史,好像都要讨论一个问题:李家起兵,究竟是李渊的主意,还是李世民的主意?人们定要争出个子丑寅卯,但是多想一想就能明白,隋末大乱,别说朝中官员,就连商人、庶民都觉得造反有前途,难道深谋远虑、屡屡布局,与隋朝有新仇旧怨的李渊能不知道?
事情的发展如李渊所料,使者虽然传了旨,却没有实际的抓捕行动。之后第二批使者前来,让李渊和王仁恭依旧掌管本部兵马,继续北御突厥,为国分忧。
这场君臣博弈,李渊赌赢了。可是对李渊来说,他是臣,隋炀帝是君,这是一种天然的不对等关系。因为这个不对等的名分,只要山西地区的局面稍微缓解,他的命就要遭受威胁。李渊无力改变这种境况,又暂时不想改变名分,就只好先暗做准备,图谋后起。
当时混迹太原的有几类人。一类是门阀世家,他们有政治影响力;一类是普通地主,实力不如门阀,但有钱有粮,可以影响基层百姓;一类是朝廷官员,包括文官与武官,他们手上多少有些资源,可以给李渊行方便;一类是民间的草莽英雄,智慧和武力至少有一样能拿得出手。
李渊的造反想法需要保密,精力也有限,所以只能在这些势力之间做出取舍。而这个取舍的过程,他展现出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深沉的城府心计。
李渊最早收编的力量主要是以下三类:
第一类,掌握稀缺资源的官员,比如晋阳宫副监裴寂。
有一段时间,李渊和裴寂食同桌、寝同床,二十四小时不分离。经过不懈努力,两人终于处成了铁哥们,而晋阳宫的资源自然成了李渊的囊中之物。
这两人的友谊一开始就被互相利用的虚假情义定义着,这让裴寂和李渊的关系显得颇微妙。于是精明的人会发现,史书只说裴寂和李渊关系很铁,却不见记载裴寂对李渊在治国和治家方面的任何支持。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裴寂更是做了那个最不该沉默的人。
说到裴寂,就不能不说与他齐名的刘文静。当时刘文静担任晋阳县令,算是太原地区举足轻重的官员,可他完全没有引起李渊的兴趣。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李渊是刘文静的上级,刘文静能调动的资源恐怕还比不上李渊;其次,刘文静性格张扬,口无遮拦,在需要保守秘密的时期,接纳刘文静会有泄密的风险。
李渊的冷遇让刘文静投向了李世民的怀抱,这两个性情外向、热情似火的人一拍即合。殊不知李渊其实是欣赏刘文静的,只是在特殊时期想雪藏他。刘文静这次着急站队,也给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第二类,太原军方的将领。
隋朝实行府兵制度,由地方军府管理府兵的军籍,府兵的注册、征调和训练由地方军府负责,而最重要的地方军府组织就是鹰扬府。在太原地界,要说谁最熟悉府兵的情况,谁和府兵阶层的私人关系最好,必须是鹰扬府的中层将领。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李渊纡尊降贵,折节下交,结识了鹰扬郎将姜宝谊,鹰扬府司马刘政会、赵文恪、许世绪和鹰扬府校尉张平高等人,奠定了自己在太原军方的势力基础。
第三类,形形色色的底层豪杰。
做太原留守期间,李渊结识了擅长搞情报工作的李思行、擅长骑射的钱九陇,还有李高迁、刘弘基、窦琮、长孙顺德等人才。当然,被史书记载下来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他们为李渊的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至于门阀士族,李渊的态度则很微妙,既不拉拢,也不得罪。
要对付这些心高气傲、不可一世的家族,只有一种办法,即做他们的老板,统治他们,再想办法收拾他们。李渊家族虽然显赫,但在门阀世家面前仍不够看,他目前的实力也不足以去做门阀的老板。拉拢人家,人家不搭理,得罪人家,又没必要,所以只好当他们不存在。不过门阀士族厉害的是软实力,而非军事力量,因此在李渊创业的路上,这些人不会轻易给他捣乱。
李渊想造反,但也想控制节奏,条件成熟前,他不可能光溜溜地站在桌子上,高举造反的旗帜。李氏家族中,李世民才是扮演造反急先锋的那个角色。有一段时间,李世民拉着刘文静一起,天天嚷嚷着催李渊造反。可李渊却装傻充愣,直到隋炀帝杨广亮出屠刀,他才真正“答应”造反。
在李渊的授意下,刘文静开始散布消息,说皇帝要征调河东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再次征伐辽东。一番舆论轰炸,老百姓对隋朝的厌恶又增加了几分,接下来的群众工作就好做多了。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己称帝了。李渊摆出忠臣面孔,对两位太原副留守说了一番话:刘武周擅自称帝,又霸占了汾阳宫,如果我们不弄死他,皇帝就会弄死我们。言外之意,大家得同生共死、齐心协力。王威和高君雅听了,愉快且积极地释放信号,要求李渊抓紧招兵买马。李渊立即征集上万士兵,同时派人前往蒲州通知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让他们赶赴太原,共襄盛举。
招兵买马的时候,李渊还玩了一招瞒天过海。他称赞王威是个好官,让裴寂带着他去巡视粮仓;又称赞高君雅擅长军事,命他出去巡逻城池,检查武器装备。没了这两位副留守的眼睛盯着,募兵的时候,刘文静等人得以额外招募了几千士兵,将他们藏在兴国寺。
直到此时,两位皇家间谍才发现,李渊这个坏蛋一直在控制节奏,而且让他们挑不出任何毛病。他们不想被死死拿捏,于是找到了商人武士彠(yuē)和晋阳地主刘世龙。武士彠就是武则天的老爹,是一个想跻身政治圈的商人。他紧紧地抱着李渊的大腿,对王、高的拉拢虚与委蛇。刘世龙虽然一开始在李渊和朝廷之间摇摆,但随着李渊的崛起,他的态度越发坚定。
王威和高君雅彻底被孤立,是生是死,取决于他们的选择。然而,他们依旧找到刘世龙,想趁着李渊在晋祠祈雨的机会,发动雷霆一击。
生路还是死路,刘世龙知道如何选择。反倒是王、高二人,轻易就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不知底细的人,确实令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