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两府斗争实录

李渊的制衡术

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国皇帝中被黑得最惨的,莫过于李渊。不会控制朝政格局,放任太子府和秦王府争斗,最终酿成玄武门政变,一直是人们吐槽李渊的理由。

但能做开国大帝的,岂会是平庸之辈?在大唐政权初建的那一年,也就是武德元年(618),能看清当前局势,而且能以统治者的立场去思考治理思路的,恐怕只有李渊一人。

武德前期,李渊手下的宰相有十余个,班底稳定。他们包括:

裴寂,尚书左仆射,河东人士,关陇贵族;

刘文静(619年被杀),门下侍中,关中人士,关陇普通贵族;

宇文士及,检校侍中(625年任命),关陇贵族;

窦威(618年去世),中书令,关中人士,关陇贵族;

窦抗(621年去世),门下侍中,关中人士,关陇贵族;

裴矩,检校侍中(625年任命),关陇贵族;

李元吉,门下侍中(625年任命),关陇贵族;

陈叔达,门下侍中,江南人士,南陈皇族;

萧瑀,尚书右仆射,江南人士,南梁皇族;

杨恭仁,中书令,关中人士,隋朝皇族;

封德彝,中书令,河北人士,关东贵族。

在这些人中,刘文静早早被杀,窦威和窦抗早亡,宇文士及、李元吉和裴矩都是武德八年(625)递补进来的。

综合来看,武德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关陇集团和非关陇集团平分秋色。李渊这样设置,其实花费了很大的苦心。

唐朝初建,偏安关中,强敌环伺,李渊的第一要务是稳定关中的局面,第二目标是走出关中,平定天下。因此他任命宰相,不仅要给足关陇集团地位和实惠,还要向没归降地区的士族和庶族展示新政权的统治优势——开放包容。于是,萧瑀、陈叔达等人虽在开国过程中没有大功劳,可是仗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资源,在大唐的仕途起步就是宰相,就是这么豪横。

说白了,李渊想要证明自己的大唐是一个吃大锅饭的政权,不会排斥大家。李渊只看大臣的社会价值,功劳、才华、人品等因素反而排在后面。

李渊的这种统治思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有利于收揽全国士族之心,帮助平定天下;弊端是他只和几位门阀大佬对话,军事功臣、普通士族和寒门士族很难走进他的视野。后者没了晋升空间,没有跻身宰相班子的机会,便很难产生忠诚度,这对李渊的统治是极其不利的。

让中高层官员追逐权位,进而对皇权产生崇拜和忠诚,原本是皇权最大的政治价值,可李渊的做法严重压缩了手中皇权的变现空间。是李渊考虑不周,或者政治智慧不够吗?显然不是的,只能说李渊为了大局而牺牲了自己的权力收益。

自南北朝时期以来,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的帝王全部出自关陇集团,这是好事吗?或许不是,但肥水不流外人田,谁也不想卧榻之侧有猛虎酣睡。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都看到了门阀士族对皇权的威胁,所以试图削弱他们的政治地位,李渊就是当时被针对的人员之一。但等李渊做了皇帝,视角一变,他也感受到了来自门阀的压力,自然会采取与以前一脉相承的国策。

李渊是帝王,看的是全局,他能看到门阀士族在权力中心的价值,自然不会忽略寒门子弟在基层的作用。只是大唐虽然建立,但天下尚未一统,还处在战争年代,为了取得胜利,决策流程越短越好,朝廷组织越扁平越好,所以李渊选择放权,而非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以避免影响到军方的运行效率,包括人员选择、军功考核、人才提拔等方方面面。

也可以说,重用陈叔达、萧瑀等门阀,是李渊在大唐开国初期使用的权宜之计,将普通士族和寒门子弟塞到太子府、秦王府,利用“皇二代”去笼络、团结他们,才是李渊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唐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受门阀的干扰,同时使李唐王朝逐渐从皇权与门阀士族共享,过渡到更多阶层一起共治的局面。

只看李渊,他只有门阀士族的支持,可是放眼李氏家族,就能看到所有阶层都在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才是李渊权力布局最精妙的所在。

有些事只能留给子孙去做,就像汉朝的文帝、景帝将收拾匈奴、开疆拓土的事情留给汉武帝去做一样。于是在李渊的有意促成下,太子府、秦王府成为军事功臣、普通士族和寒门子弟日常供职并寻求晋升的权力俱乐部。

不过,培养一位太子,又培养一位皇子,两虎相争是必然的结果,李渊作为聪明的政治家不会不明白。既然他放任这种局面长期存在,就说明这是他有意为之。

为什么这么做?

培养一位潜在的皇位竞争者,一方面可以通过良性的竞争,让李建成的政治智慧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李渊把人才提拔权下放到太子府的前提下,让李建成短期内无法对李渊手中的皇权形成威胁。

父子三人局,其实势力最大的是秦王府,其次是太子府。但李渊不怕秦王府威胁到太子府,因为除了政治势力,李渊还有皇权加持,李建成也有合法的皇位继承权,而李渊是力保李建成的。综合来看,秦王府才是被压制的一方。

此外,秦王府还有一个缺点:在情商方面,太子府的领导李建成是个高手,而秦王府的领导李世民却是个愣头青。李建成经常给李渊后宫里的嫔妃送礼物拉近关系,而这帮女人主动找李世民要东西,却被李世民统统拒绝了。

武德七年(624)五月,李渊在玉华山(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修建了一座仁智宫。这里距离长安城的直线距离约一百二十公里,看起来是皇室的消暑纳凉之地,实际上连接着今天的甘肃庆阳、陕西富县,是唐朝初年防备突厥南下的军事指挥中心。

六月,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来到仁智宫,安排了狩猎和讲武活动,彰显大唐军威之余,也是想缓解一下自己烦闷的心情。按照惯例,太子李建成奉命留守长安,处理军国大事。

这几年,经过四处征伐,大唐基本上结束了隋末以来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天下一统,而李世民在这个过程中将秦王府经营得如日中天。他本来就觊觎太子的宝座,所以为了扳倒李建成,明里暗里使了不少手段,而太子府也不甘示弱,双方你来我往,斗得好不热闹。

如果说以前兄弟二人都是暗中较劲,那么现在矛盾激化,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边缘。李渊本来是操控棋局的人,要做的是居中协调、平衡各方,让两府相争不要超出他的控制,可两边都是亲儿子,随着儿子们逐渐成长,他夹在中间,确实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心中难免不爽。

此时,一场云谲波诡的政治阴谋拉开序幕。按照后来贞观年间史臣的说辞,是李建成打算带着小弟前来抢班夺权。

不久前,李建成招募了两千名壮男,让他们驻屯在东宫长林门,号称“长林兵”。严格来说,这是违反朝廷制度的,因为东宫有专属的太子卫率,由府兵充任,其实足以保护李建成。但府兵不是职业军队,而是半兵半农、轮流给朝廷服役的特殊群体,这些人也许今天是给李建成守门的卫士,明天就回家种地去了,所以不管是战斗能力、服役时间还是忠诚度,都没有办法给李建成足够的安全感。相反,秦王府由于战争时期的历史因素,有八百名职业驻府士兵。两府斗争的形势逐渐严峻,出于对李建成的保护,李渊默许了长林兵的存在。

李建成还不满足,他随后联系燕王罗艺,又从幽州征调了三百名骑兵,驻屯在东宫附近。这一次李建成可犯大错了。他是李渊扶持的太子,但同时也是对李渊有威胁的皇储,皇太子和地方军阀暗中勾结,这是任何帝王都难以接受的。天知道这批骑兵是来践踏李世民的,还是来收拾他李渊的呢?不过李渊还是心疼儿子,只将办理此事的太子府官员可达志流放到边境,算是放了李建成一马。

李建成的手下,像罗艺这样的军中亲信,还有庆州都督杨文干、邢州都督任瑰、遂州都督韦云起、庐江王李瑗等。当时,杨文干给李建成送过死士,而李建成则给杨文干送去铠甲。频繁和军队互动,难不成李建成真的想谋反?贞观史臣的说法是“欲以为变”,这是盖棺论定,可这种说法靠谱吗?

论局势,太子府和秦王府虽然处于博弈状态,但拿刀子互捅这种高危行为只存在于必须拿生死来博前途的情况下,很显然目前局势还没到这个地步。

论利弊,李建成是皇太子,得到了李渊的鼎力支持,还有后宫嫔妃和部分朝臣的支持,何况不管是在地方军队中的势力还是府中职业军队的实力,李建成都有优势。他按兵不动就可以持续压制李世民,这时候武力谋反,可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论伦理,如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李建成必定为千夫所指、万世耻笑,而他是传统保守、谨慎稳重的人,不像天马行空、桀骜不驯的李世民,豁不出去做这种事。

论现实,李建成根本没有做好谋反的筹备工作。两千长林军只能保护太子府的周全,充其量能控制住太极宫(1);就算真的能浩浩荡荡奔赴仁智宫,且不说沿途的地方官员会通风报信,光说包围东西跨度九公里、南北跨度四公里的玉华山,还要和皇帝的警卫军队鏖战,就难如登天。到时候,李渊随便找个荒郊野路都能溜之大吉。而只要李渊还活着,就能调动长安城北的三万元从禁军,李建成胜算渺茫。

武德年间,禁卫军的主力是元从禁军,编制大约三万人。这支军队中都是跟随李渊从太原起兵的军士。李唐建国后,李渊将渭北白渠旁的富饶土地赐给他们,让他们扎根长安,还让他们父子相继,因此有“父子军”的外号。

如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李建成都不会冒这个造反的险。

贞观史臣给出李建成造反的结论,理由是他还有两路人马:一路是待在仁智宫里的李元吉,李建成让他看准时机,控制或者杀了李世民;另外一路是庆州都督杨文干,他的任务是率军哗变,控制仁智宫。但这两个理由其实也站不住脚。

贞观史臣记载,李渊和李世民曾经到太子府做客,当时李元吉埋伏了死士,可以轻松做掉他们,但李建成仁厚,拒绝了李元吉的提议。贞观史臣曾近距离接触过李建成,绝不会为了美化李建成而说他仁厚,只会因为他真的如此,才实事求是地记录。这样一个人,难道会在娱乐级难度的造反机会摆在面前时严词拒绝,转头又选择地狱级难度的造反模式?

另一边,杨文干只是一个都督,他在庆州或许能只手遮天,但是带领军队杀皇帝,他似乎还没有这个能量。一百多年后,有个枭雄叫安禄山,苦心经营数十年,控制的军队占全国军队的三分之一,可即便如此,造反时仍然遭到强力反对。相较而言,杨文干谋反的筹码几乎为零,所以他恐怕连李建成的“行动暗示”也没收到过。

不管怎么说,李建成都没有谋反的可能,那剩下的就是真相了。

杨文干给李建成送死士,李建成给杨文干送铠甲,这是事实,但动机绝不是要发动武力政变,杀了李渊和李世民。李建成征调职业军人充实太子宫,是想在长安城继续压制秦王府的势力;让杨文干壮大军力,则大概是考虑到有一天太子府和秦王府发生正面交锋,能得到军队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