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御史大夫于诚言怒道:“麦麸是麦之糟粕,去之可得细面,不去则为粗粮,怎可能做成高档茶点?”
麦麸、稻糠,都是用来喂牲口的,甚至某些牲口都不愿意吃。
能成为高档茶点?
“这御史大人就有所不知了!”和珅笑笑,按照李安交代的话语,说道:“所谓良药苦口,难吃的东西,吃进肚子里不一定就差。朝堂诸公吃细面居多,杂粮甚少,但若是跟普通百姓一起下地干活,你们可能比百姓更有力气?”
这番话,让一众官员,都不由得愣神。
而和珅,不等他们多说,就又道:“有人专门钻研,发现让人有力气的,正是‘麦皮’。于是苦心改良,最终发现炒制之后,可以制作成一种茶点,泡水服用相当美味可口!”
说罢,从怀中取出了一大包事先准备好的“麦皮”。
看向乾元帝说:“陛下,可容臣以开水冲开,给殿上诸位大人尝尝?”
闻言,乾元帝没有说话。
可陈廉清、崔世执等人,却纷纷摇头。
“我辈读书人,岂能食麸糠?”
但于诚言却走过去,一把夺走了“麦皮”,向乾元帝道:“老臣倒很好奇,这麸糠如何能变成美味!”
乾元帝立刻挥手,让太监端来茶水。
冲泡之后,一股独特的麦香之气,钻进了众人杯子。
让群臣都是面露疑惑。
而于诚言,他端起一杯“麦皮”喝下去,脸上表情渐渐由愤怒,转变成了疑惑,最终变成惊叹。
放下茶杯。
舔了舔嘴角说:“若是以此等麦麸赈灾,虽然廉价,却也不失为一条可取之道,老夫之前倒是误会和珅了!”
见状,群臣都是一脸的新奇。
连乾元帝,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忍不住说:“此‘麦皮’当真口味不差?那朕也尝尝!”
虽然他相信于诚言不会胡言乱语,但还是亲自尝过,才能下定论。
于是很快,有太监冲泡一杯,送到了乾元帝面前。
同时,丞相吴有为等人,也都要了一杯——圣上都准备亲自品尝了,他们自然没理由继续端着架子。
别说只是麦麸,就是毒药,也得跟着品尝。
不过,当真正喝下去后,意料之中的“粗糙”感觉并没有到来,反而是软嫩可口,仿佛饮肉粥一样。
竟意外的很爽口。
甚至连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元帝,都不由得眼睛一亮,说道:“此‘麦皮’可谓巧夺天工,朕甚喜,让御厨好好学习一下做法,待到年关,朕要在国宴上与群臣同饮!”
这是直接盖棺定论,把“麦片”从“麸糠”,变成了“国宴茶点”。
不是因为真的多喜爱。
而是这样一来,和珅用麦皮赈灾的事情,就由一件千古荒唐事,变成了千古美谈——这也是李安宁愿露出痕迹,也要沈万三在京城推广麦皮的原因!
舆论,是可控的,这一点,见惯了各种反转的现代人,最清楚不过。
“可麸糠赈灾的事情你说得过去,那私分赈灾银两的事情,又如何说?”有御史说道:“我们可查到了,在你到了关中后,很多官员都发了财。特别是那关中总督,甚至置办了一座万两银子的豪宅,你告诉我他哪里来的钱?”
对此,和珅摇头。
仿佛无赖一样说:“我不知道,反正我拿到的赈灾钱粮,都用到了灾民身上,不信你们就去查。让东厂、让锦衣卫抄了下官的家,也无妨,本官是身正不怕影子斜!”
一个贪官,最要掌握的技能是什么?
当然是装清白了!
这项技能,和珅早就点满。
丝毫不怕。
“既然这样,那把和珅带下去,交由东厂审问吧!”乾元帝开口说:“御史台监审,如有贪腐,直接查办!”
此致,关于“麸糠赈灾”的闹剧,勉强算是收场了。
但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当京城高档茶点的事情传开,当麦片入国宴之后,关于和珅赈灾的细节,也被一一扒出来。
直到这时,天下百姓才知道,一切的根源竟然是户部不拨钱粮。
那么问题来了,陛下都下旨调拨赈灾银两五十万,粮食三十万石,户部尚书也答应了,为何最后到手的,却只有十万两银子,以及八万石粮食呢?
别说什么分批次供应。
距离和珅前去赈灾,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按照整体赈灾六个月算,最起码也应该让三分之一的钱粮到位,甚至要到位至少一半,才能供应赈灾。
因为调配也需要时间。
可为什么,却迟迟没有调拨过去?
甚至,和珅都已经被抓了,钱粮却依旧没有补上?
“贪污,一定是户部的人把赈灾钱粮给贪污了!”于诚言又一次背着棺材来到朝堂上,跟乾元帝说:“请陛下立刻派人严查户部!”
前些天,在审问和珅之后,他被绕进去,以为事情已了。
以为不过是个误会。
筹集粮饷需要时间,户部晚了一点,也很正常。
可随着深入审问,他却发现户部那边根本就没有拨钱粮的意思,似乎认可和珅“麸糠赈灾”,觉得关中百姓饿不死,就不打算继续调拨银两了。
同时,太子那边也开始发力,揪着关中一应官员的贪腐不放。
明着逼迫,让关中总督等人指认和珅。
甚至,还派遣了一次杀手,前去刺杀身在狱中的和珅,若非当时恰好遇到掌印太监曹正淳巡查,顺手给救了,和珅此时怕是已经身死。
至此,于诚言终于明白过来。
是有人要逼着和珅背锅。
不是单纯的贪腐问题,而是已经形成了亏空,急着找替罪羊甩锅出去!
“启禀父皇,儿臣最近,收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关键时刻,一直跟太子争斗,在朝中有着“三贤王”之称的三皇子李玄英站了出来,说道:“户部尚书陈廉清在数月前,曾经秘密调拨三十万两白银,送往边关犒赏将士。”
此话一出,乾元帝的眼睛,立刻眯了起来。
而就在这时,丞相吴有为站出来,说道:“陛下,如此大的事情,臣竟然完全不知情,这个丞相当得实在不称职啊!”
说得好似请罪一样,但其实,却是向户部尚书发难。
犒赏边军这么大的事情,皇帝都得跟大臣们商议过后,才能做决定,可户部尚书已经做了,当朝丞相却不知道。
这是何等的胆大包天?
紧接着,兵部尚书也站了出来,说道:“犒赏边军?我兵部怎么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紧接着,又一勋贵站了出来。
“我儿也在驻守边疆,怎无人犒赏?”
“此事不对!”
“陈廉清,你莫非是要造反?”
作为太子的舅舅,又掌握国库,户部尚书陈廉清可谓是树敌无数,当私自犒赏边军的事情被揭开后,一瞬间就成了个活靶子。
除开李安外的十六个皇子,有十五个,都在不遗余力的弹劾!
声势浩大。
让乾元帝都无法再遮掩,也彻底受够了,不想再给户部尚书,给自己那个愚蠢的太子擦屁股。
“陈廉清,你好大的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