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怎么就开始保命了呢?
- 大汉:卫青叫我大姐夫
- 月麒麟
- 3298字
- 2025-05-01 15:36:57
如果说,最开始王阮只是想跟小皇帝打探一下,看看中尉是什么职责。
顺便思考一下,窦太后为什么要让他来当这个中尉丞的话。
那么现在,他是着实深刻感受到了,所谓伴君如伴虎的危险。
当然,不是眼前这个小老虎的威胁,而是他背后那头垂垂老矣还眼神不好的大老虎。
想想建元新政当中,死去的赵绾和王臧,一个是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一个是是九卿之一的郎中令。
而且,还都是刘彻的老师。
结果到了最后,还不是落得个狱中自杀的下场?
说句不客气的,对于现在的刘彻来说,他最好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的讨老太太欢心。
当然,他可以稍稍表现出一些想法,但是,不能违背窦太后的主张。
然后,只需要一直等着,等到老太太驾鹤西去,再来谈他自己那些治国之道。
可是,刘彻显然不这么想。
虽然建元新政给了他打击,但是,王阮的出现,似乎又让他找到了新的希望,开始重新变得信心满满起来。
但对于王阮来说,他可不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赵绾和王臧。
所以,决不能任由刘彻这么畅想下去!
“先生所言有理。”
所幸的是,小皇帝虽然莽撞跳脱,但是,到底还算是能够听得进去话。
“可是,具体该如何结合现实情况呢?”
眼瞧着刘彻一副追根究底的样子,王阮默默的叹了口气,也只得端正神色,道。
“首先,陛下还是要再想想秦始皇的皇帝之号。”
再想想?
刘彻一愣,眉头顿时又皱紧了起来。
“难道说,这皇帝之号,不仅仅是为了脱离周王室的影响,推行郡县制?”
“当然!”
关系到了自己的安危,王阮自然也没什么心思再搞什么引导式教育。
沉吟片刻,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秦始皇所创皇帝之号,在我看来,并非名号,实为制度。”
“制度?”
刘彻摸了下巴,有些深思。
“不错,正是制度。”
王阮道:“在秦以前,不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三皇五帝治世,名为君王,实为共主。”
“这二者,有何区别吗?”刘彻皱眉:“所谓君王,不就是天下共主吗?”
“非也。”王阮道:“陛下所说的共主,是天下共主,而在秦以前,不论是周天子还是商王,亦或是别的称呼,实质上都是各部共主而已。”
这个称呼……
刘彻似乎隐隐明白了什么,神色一震,身子都不由直了起来。
王阮继续道:“陛下在宫中,应该也能读到一些三代之时的史书,如果留心的话,陛下便可发现,那个时候,所谓共主,其实不过是各部族之间,最强大的一个而已。”
“各部对所谓共主的效忠,其实本质上,只是弱小臣服于强大,仅此而已。”
这个说法倒是有些新奇。
刘彻静下心来,仔细的回想了一下。
果不其然,很快就发现了一些端倪。
虽然说,在他读过的史书当中,对于夏商周,乃至是三代以上的事迹描述时,都偏向于正面的歌功颂德。
但是,只要细细梳理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歌功颂德当中,几乎绝大部分,都是记载征伐不臣的武功。
以往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但是现在想来,这些所谓的武功,固然能够体现出这些君王的功绩。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不也正好说明,那些方国和部族,其实并不对当时的君王绝对效忠,所以才需要这些君王领兵出征,征讨不臣吗?
“先生所言有理,三代之时,留下来的诸多典籍当中,有一大半都是方国叛乱之事,确实与当今不同。”
虽然说,大汉也有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但是,中央对于地方的压制力还是有的,就算是出现叛乱,也不至于需要君王亲征的地步。
于是,王阮继续道:“由三皇五帝至夏商周,这种部落共主的状况,其实在逐渐朝着天下共主的方向转变。”
“周灭商时,尚是普通方国,而待周立之后,便用诸子功臣分封,各为王侯。”
“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各方国之间,各方国与周天子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弱小臣服于强大,而是多了一层血缘上的联系。”
“但是,即便如此,随着王朝传承日久,血缘渐渐稀薄,最终也仍旧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百年动荡……”
“所以,先生的意思是,秦立以后,才真正成为了所谓的天下共主?”
刘彻本是聪慧之人。
此刻静心思索之下,很快就跟上了王阮的思路,得出了一个结论。
“准确的说,皇帝真正成为天下共主,应是太祖高皇帝才对,不过,这个我们容后再说。”
听到太祖高皇帝,刘彻顿时精神一振,正待细问。
却不料王阮开了个头,就生生的止住了,顿时让刘彻一阵无奈。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听下去。
“其实,陛下的说法也没有错,秦立以后,面对诸侯之间百年征伐,亦是大势所趋,秦始皇决定在整个天下推行郡县。”
“但是陛下要明白一点的是,郡县与分封,并不仅仅只是将土地交给不同的人治理而已,它是对整个国家的一次彻底革新。”
王阮的神色也变得无比认真起来,连带着刘彻也不自觉的更加端正了仪态。
“以往分封制时,诸侯对周天子需朝觐,助战,供奉,但具体如何统治,周天子并不做过多干预。”
“郡县制则不同,行郡县则用官员,而官员由皇帝任命,故而效忠于皇帝,又有刑名,民政,军队等诸多事务,皆分门别类,各有所掌,由郡县总于中央,由百官总于皇帝。”
“因此,始皇帝以皇帝为号,行郡县,定三公九卿之制,这是一整套大的制度变革,不仅仅只是称呼的变化,更不仅仅只是推行新政这么简单。”
“在下此言或许有些狂妄,但是,秦始皇所面临的局面,不论是上溯千年,还是下行千年,都不会再有,所以,他的这些措施,陛下不可学。”
长长的一番话,让刘彻陷入了深思当中。
一下子的信息涌入太多,让他并不能完全理解王阮话中的意思。
但是,他却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一点。
那就是,眼前这位阮先生,对于天下大势,朝代更迭的认知和理解,比他所见过的任何人都要深刻的多。
单单是如今的这番话,刘彻便觉得,可以让他钻研许久。
“朕有些后悔……”
刘彻忽然开口,面色有些惋惜。
“啊?”
这般转折,让王阮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随后,他便见到刘彻深深的叹了口气,然后无比真诚的开口,道。
“刚刚先生的这番话,意蕴深长,其中蕴含的治国之道乾坤万千,字字珠玑。”
“朕真的后悔,没有带上一个书吏,将先生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好回去细细揣摩。”
说着话,刘彻忽然肃容一拜,道。
“先生之才,堪为丞相,朕知先生淡泊名利,但今日听先生一席话,还是忍不住再次拜请先生,出仕为相,辅佐于朕。”
“只要先生答应,皇祖母那边,朕必定能够说动。”
这怎么又提起了这件事了?
王阮有些无奈,别的不说,就光是他现在这副身体,虽然不知道具体多少岁,但是看着也就是十七八的样子。
让他去当丞相,就算是窦太后真的能同意,大汉朝堂上的那些大臣,还不把他给生吞了。
“陛下,这件事在下早就说过了,朝廷制度,非列侯不可为相,您还是莫要把在下架在火上烤了。”
刘彻顿时有些灰心。
如果说之前他是一时上头,有些冲动,那么这次,他的的确确是真心觉得,眼前的阮先生的确是宰相之才。
只不过……思索了片刻,他也明白王阮的担心。
毕竟,以他的年纪和身份,想要成为丞相,的确还是难度太大了些。
生怕这小皇帝再搞出什么幺蛾子来,王阮赶忙又把话题拉了回来。
“陛下方才不是好奇,为何在下说,其实太祖高皇帝,才是真正的第一位天下共主吗?”
果不其然,刘彻顿时就被吸引了兴趣,抛下了刚刚的丞相话题,问道。
“为何?”
“皆因秦始皇虽然定下了新的制度,但是,这套制度只有雏形,并不完善。”
“而旧的制度,也就是六国贵族,乃至是秦朝上下的许多大臣,诸如王绾等人,也仍旧受原有的思想所影响。”
“始皇帝死后,天下烽烟四起,除了因为秦之苛政外,旧制度的反扑,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直至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后,六国贵族死伤殆尽,太祖高皇帝融合分封制与郡县制,近处为郡县,远处镇侯王,方有大汉天下,成为了真正的天下共主。”
王阮缓缓开口,最终落脚。
“所以,我想告诉陛下的是,万事不可急,需准备万全,而一切的变化,都应重实虚名,先实后名,乃至是有实无名,凡先立名而无实者,十有九败。”
“为人君者,所行之事,皆当因国家需要,而少出自个人好恶,陛下,可能明否?”
刘彻沉吟许久,方认真的点了点头。
不过片刻之后,他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有些踌躇,道。
“所以先生觉得,太祖高皇帝的郡国并行制,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王阮看了一眼,立刻就明白,这小皇帝想问什么了。
于是,他沉默片刻,道。
“郡县与分封,各有利弊,所以,我还是那句话,治世不一道,初建国时或许分封有利,等到国力鼎盛之时,却又或许是郡县有利。”
“其中利弊,该如何做,该是陛下自己去想。”
这话没有说的太明白,但是,刘彻却听懂了。
“多谢先生为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