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庙碑

随着统治者祭孔活动的制度化和常规化,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孔庙、启圣林庙、颜庙、周公庙等修建,故留下了众多的庙碑,记述了主持者、出资人及修建始末,同时也记述了对孔子、颜回、周公等圣贤的评价与赞誉,还有对主事者的表彰。

图2-2 成化《重修孔子庙碑》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221)曾下诏“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36]。之后,晋、隋、唐、宋、元几朝,孔庙的增修、扩建从无间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孔庙曾毁于金季之乱,济宁守臣按檀不花首出钱万缗,众人踊跃相助,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重建至圣文宣王庙碑》[37]就记载了此次孔庙重修始末:“经始于大德二年之春,属岁祲中止,蒇事于五年之秋,不期年而告成。”撰文者高度赞誉孔子:“圣人之功,与天比隆。”明、清两朝更是重视对孔庙的增修与扩建,孔庙的规模史无前例。明成化四年(1468)重修孔庙,明宪宗朱见深在《重修孔子庙碑》[38](见图2-2)中高度赞颂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不可一日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清康熙帝在位期间曾躬诣阙里,目睹孔庙“多历年所,丹雘改色,榱桷渐圮”,于是,“特发内帑,专官往董其役,鸠工庀材,重加葺治”,康熙二十二年(1683)《御制重修阙里孔子庙碑》[39]就记载了此次重修经过。

启圣林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及母亲颜征在的墓地。叔梁纥在宋代被封为“齐国公”,在元代又被封为“启圣王”,故称其葬地为“启圣林”。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泗水县达鲁花赤脱脱、县尹王郁、主簿吴备、曲阜县尹孔克钦,顾觅夫匠,修理启圣林,《修理曲阜启圣林庙碑》[40]记载了该次修葺过程。清代开国后,对孔子及其先公的尊崇更是超过了以往皇朝,对启圣林修理亦不遗余力。康熙十年(1671)的《重修启圣林记碑》[41]记载了孔子六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孔毓圻鸠工庀材,筑四面内外围墙,建享殿五楹,增建林门三楹,起于康熙辛亥岁(1671)之仲春,竣于是岁之季秋。

同样,统治者对颜庙和周公庙也屡屡进行修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重修兖国公庙记碑》[42]、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赐先师兖国复圣公新庙碑》[43]、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颜庙记碑》[44]、明正统六年(1441)《兖国复圣公新庙碑》[45]、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复圣庙捐助银两碣》[46]等众多碑刻记述了颜庙修建之始末。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重修文宪王周公庙碑》[47]、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兖州府修周公庙碑》[48]、清顺治十七年(1660)《重修周公庙记碑》[49]等记述了周公庙修建之始末。

总之,众多的庙碑翔实地记载了孔庙、启圣林、周公庙、颜庙等自汉至民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后人对孔子、周公、颜回的尊崇情况,而其中对所用工料钱银的记载,又是我们研究当时物价状况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