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陶学士狐假虎威 一

第240章 陶学士狐假虎威 一

却说赵匡胤有勇有谋,又会笼络部下,引起了南唐国主李璟的注意。李璟觉得,赵匡胤终究会成为自己的克星,与其日后麻烦,倒不如乘现在事情还没见端倪时就设法除掉他。思来想去,他想出一条离间计。说干就干,他马上修书一封,派使者带上3000两白银前去后周汴梁(今河南开封)活动。

南唐使者来到汴梁,先去面见后周世宗柴荣,照例说了些祝贺的话,然后装作有意无意地问起赵将军。柴荣见使者问得蹊跷,便起了疑心,问使者找赵将军有何事。使者见目的达到,心中大喜,但仍旧装作支支吾吾地说:“没事,随便问问。”

果然不出李璟所料,柴荣见状起了疑心,派人暗中盯上了使者,看他有什么活动,特别是与赵匡胤有什么勾搭。当天夜深人静,果然见使者偷偷离开驿馆,向赵匡胤之宅溜去,后面随从们肩抬手提,带了不少东西。暗探见状,忙跟踪过去。

赵匡胤听说有南唐使者深夜来访,心想:自己与他们素无交往,怎么这么晚了来拜访呢?有心不见,但自恃心地坦然,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故传令接见。使者进来,呈上李璟书信,无非说些敬仰的话,没有实际内容。赵匡胤心中更加疑惑不解,不知南唐想干什么。等使者献上白银后,赵匡胤明白了:他们是想制造我与南唐私通的假相,以便嫁祸于我,对我不利。既来之,则安之,就这么办!赵匡胤心中有了主意,便淡然一笑,说:“留下吧!回去代我谢谢你们国主。”使者见目的达到,忙起身告辞,心中琢磨如何为赵匡胤制造私通南唐的舆论去了。

暗探连夜回宫将这一切报告柴荣,柴荣听后大惊,若赵匡胤真与南唐暗中交往,那就太危险了。但原先从没听说过他与南唐有来往。怎么会有这么一段事情呢?会不会是南唐搞的什么鬼?思来想去,不得其解。最后打算还是看赵匡胤有什么行动再说。

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便来朝见柴荣,把李的亲笔信呈上,并让手下人抬来南唐贿赂的3000两白银。柴荣见赵匡胤此举,心中猜疑顿消,自此君臣二人更加互相信任了。

南唐使者听到这一消息,心中凉了半截,也顾不上再造什么舆论,忙告辞回国汇报去了。李璟听说赵匡胤此举后大叫:“此人果然厉害!亡我者必赵匡胤也!”

就这样,由于赵匡胤及时识破敌人的阴谋,不为金钱利益所动,南唐不但没有达到离间柴荣与赵匡胤的目的,反而赔上了3000两白银。

显德三年(956),柴荣率军出征南唐时,让赵弘殷分兵攻打扬州。为转移南唐军队的注意力,柴荣令赵匡胤率军攻陷滁州(今安徽滁州),南唐军队腹背受敌。

此时赵弘殷因病向柴荣请辞,自扬州奔赴滁州协助赵匡胤守城。柴荣同意了他的请求。怎料赵弘殷率军赶到滁州时,赵匡胤却让父亲吃了“闭门羹”。理由是:父子虽至亲,但他替周世宗守城,滁州城夜晚需宵禁,赵弘殷抵达滁州城下时已超过规定开城时间,他不能为了父亲视军规如无物。

就这样,赵弘殷在城外忍受冻饿苦苦等了一夜。第二天赵匡胤才敞开城门欢迎父亲进城。

赵弘殷毕竟年纪大了,一路风尘仆仆而来,到滁州后病情加重,不久即病逝于军中。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南唐向后周称臣奉朔后不久,后周兵部侍郎陶谷出使金陵,名曰观摩六朝碑碣,探研书法,实则暗察南唐虚实,思索日后如何打破江南防务。

陶谷首先让手下人告知南唐,自己将要按照领导的指示对他们进行友好访问。

南唐接到信一阵紧张,紧张的原因是后周越来越强大。南唐越来越艰难。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虽然此次来访是以和平友好的名义进行国事访问,但大家都嗅到二氧化硫的味道。

陶谷骄横狂傲目中无人,其言谈举止常使南唐君臣难堪。他那不可一世的行径,激怒了李煜和韩熙载。于是,二人决计以牙还牙,力挫陶谷的嚣张气焰。

陶谷每晚回到驿馆后,面对孤灯凄凉无比,落寞难熬,便在馆舍的墙壁上写了十二个字:“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时人都不解其意。南唐宰相韩熙载解释道:“‘西川狗’即蜀犬,是个‘独’字;‘百姓眼’即民目,是个‘眠’字;‘马包儿’即爪子,是个‘孤’字;‘御厨饭’即官食,是个‘馆’字。这十二个字说的就是‘独眠孤馆’。”

一句话,陶谷很寂寞,缺少娱乐活动,不过为什么他要强调“眠”字呢?韩熙载暗中盘算:陶谷不可能象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只要能让他现出原形,他以后一定威风扫地。为此,他特选一名长于琴棋歌赋、妖冶狐媚的家伎,面授机宜之后,派往陶谷下榻之处为之侍寝。

万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家伎竟被陶谷打发回来,还带着陶谷亲笔写给他的一封道谢书信。信是用四六体骈文写的,遣词造句考究,对仗极为工整。其中有两句是:“巫山之丽质初来,霞飞鸟道;洛浦之妖姬自至,月满鸿沟。”韩熙载阅后不解其意,便要夫人向家伎探问究竟。原来,那夜正值家伎月经来潮,无法成全陶谷床笫之欢,遂使这一计谋未能奏效。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这次,韩熙载先是巧立名目,提出为陶谷调换一处更为阔绰舒适的客馆。随后与李煜合谋,从宫廷教坊中挑选一位名叫秦弱兰的妙龄歌伎,经韩熙载精心调教后,乔装成客馆杂役,晨夕洒扫陶谷住地庭院,伺机拉陶谷下水。

秦弱兰潜入客馆后,尽管着装粗俗,弊衣竹钗,不施朱粉,仍然掩饰不住她那天生丽质的妩媚风韵,展示着她特有的出水芙蓉般的诱人风采。她开始拥帚洒扫时,每与陶谷在庭中邂逅,便有意欲盖弥彰,只让陶谷见到她纤丽俊美的背影,以此去撩拨他的沾花惹草之意,使他非要寻机从正面一睹她的芳容不可。

凑巧天助人愿。一日黄昏,秦弱兰正在洒扫庭院,突然风雨大作,她只好躲到廊下避雨。当她刚从头上取下被雨濡湿的青帕,用手梳理着又黑又亮的梢鬓发时,便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传来。她扭头一看,竟是陶谷!

一连多日想从正面窥视秦弱兰的陶谷,惊喜地感到此刻真是天赐良机。他停下脚步,贪婪地打量着秦弱兰的姿色,内心不禁暗叫:真乃貂蝉转世,倾国倾城。遗憾的是,眉宇之间隐含几分淡淡的哀愁,略有红颜薄命之嫌。随之他产生了恻隐之心,想到如此年轻美丽的女子,竟然终日为客馆琐事所累,实在是明珠投暗,可惜而又可怜。进而又想,假如我能将她纳为小妾,带回汴梁,晚年娱老,岂不两全其美!于是,他便有意上前同秦弱兰搭讪,探问她的身世。

秦弱兰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地回答陶谷:她是客馆驿卒的女儿,自幼虽然粗通文墨,但苦于家境贫寒,无力深造;及至当嫁之年,又不敢高攀名门,只好下嫁一介寒士。婚后生活也还惬意,丈夫勤奋好学,热心功名,不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丈夫死后,夫家无依无靠,她只好搬回娘家久住,并在客馆里操持杂务,为父母分忧解难。听过秦弱兰的诉说,陶谷顺势用甜言蜜语对她大加赞赏和宽慰,既表示了同情之心,又流露出爱慕之情,感动得秦弱兰热泪盈眶。陶谷对秦弱兰更加心心念念,企企盼盼。

事过不久,秦弱兰听说陶谷即将回朝复命,正在连日打点行装,便在一个有星无月的深更,蹑手蹑脚地去轻叩陶谷的门扉。陶谷秉烛开门,迎进来的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秦弱兰,顿觉福从天降,美不堪言。陶谷顾不得平日操守,把往日的道貌岸然都抛在九霄云外,笑嘻嘻的携着秦弱兰的手说:“小娘子今日得见,陶某三生有幸!”说着连连作揖不已。秦弱兰见他这般形状,禁不住掩着樱唇嗤的一笑道:“妾闻陶学士是个目不斜视的正经人。原来也是个假道学,背着人竟是这样放浪不羁。”陶谷笑道:“我平日见色不迷,颇能自守。可是见了小娘子,不知怎样把持不住,想是与娘子前世有缘,所以如此。不知小娘子因甚来到馆驿?”秦弱兰答道:“妾住在驿馆后面,久闻学士大名,所以私来窗下,瞻仰尊颜,妾在此已历多年,过路的官员,也不知见过多少,皆不能动妾之心,那日见了学士,不知何故,耿耿在心,竟难抛舍,故瞒着父亲来此一会,乞恕唐突之罪!”陶谷忙道:“蒙小娘子不弃,玉趾降临,乃是求之不得的,怎么反说是唐突呢?”一面说着一面举步上前,拥抱求欢。秦弱兰装出不胜羞愧的样子,对陶谷道:“妾虽是驿卒之女,出身寒微,平日守身如玉,颇能自爱;一旦遇见学士,诚心爱慕,遂不自持,蒙耻相就,还望学士鉴妾痴心,勿以为路柳墙花,始乱终弃,使妾抱恨无穷也。”陶谷听了,忙指灯立誓道:“蒙小娘子垂怜,我若忘了今日之情,将来必无善果。”秦弱兰见陶穀对灯起誓,慌忙拦阻道:“只要学士不忘今日之情就是了,何必起这重誓呢。”陶谷便乘势将她拥入帐中,秦弱兰半推半就的成了好事。陶谷和她并枕而卧,细声喁喁,相怜相爱,十分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