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杜重威与侯益 二

第221章 杜重威与侯益 二

太子被刺,刘知远悲痛欲绝,魏王贤良好学,刘知远最为疼爱,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此次无故被刺,汉主在太平宫哭得涕泗滂沱,几致晕去。经左右极力劝慰,勉强收泪,亲视棺殓,送归太原安葬。从此常带悲容少乐多优,一代枭雄又将谢世。

蹉跎过了残年,汉主因身躯未适,不受朝贺,自在宫中调养。等到病体少痊,乃出宫视朝,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颁诏大赦。越数日,封冯道为齐国公,兼官太师。

没几天兵部递上奏牍,报称凤翔节度使侯益,与晋昌节度使赵匡赞,叛国降蜀蟠踞关中,请速派将往讨云云。汉主即命右卫大将军王景崇,将军齐藏珍,调集禁兵数千往略关西。

太子遇刺,刘知远气血攻心,不久便奄奄一息,苏逢吉见他病危,乃上奏道:“自魏王遇刺,陛下还没有再立皇储,不知陛下万岁之后,谁登大位?”

刘知远问道:“爱卿之见,何人可承大位?”

苏逢吉道:“周王刘承祐忠孝仁爱,可为太子。”

刘知远道:“承祐年少,性情鲁莽,若为太子,还需多设顾命大臣辅佐政事。”

又过三日,刘知远命刘承祐跪在病榻之前加封太子。又传来苏逢吉、郭威、冯道、史弘肇、杨邠、王章六人,刘知远对六人说道:“朕自知天命不远,请六位爱卿前来,皆为册立幼主之事,望诸位爱卿日后忠心佐政,勿负朕心。”

六人领得圣谕,伏地谢恩。刘知远命六人退下,独对刘承祐说道:“朝中众人皆不可疑,惟有杜重威是个反复小人,朕归天之日,皇儿当灭其满门,不可留下后患。”言罢刘知远感觉头痛欲烈,惨叫一声撒手人寰 ,在位不到一年,亡年五十三岁。

刘知远一死,刘承祐即命且慢举哀!又命冯道、杨邠、郭威等仍以大行皇帝名义拟好诏敕,即饬侍卫带领禁军,往拿杜重威及重威子弘璋、弘琏、弘璲。杜重威在私第中安然坐着,毫不预防。至禁军入门,仓皇接诏,甫经下跪,那冠带已被禁军褫去。且听侍卫宣诏道:

杜重威犹贮祸心,未悛逆节,枭音不改,虺性难驯。朕小有不安罢朝数日,而重威父子潜肆凶言,怨谤大朝,煽惑小辈。今则显有陈告,备验奸期,既负深恩,须置极法。其杜重威父子并令处斩。所有晋朝公主及亲族一切如常,仍与供给。特谕。

杜重威听罢魂飞天外,急得连哭带辩。偏侍卫绝不留情,即令禁军缚住杜重威,并将他三子拿下,一并牵出,连他妻室宋国公主也不让诀别。匆匆驱至市曹,已有监刑官待着。两旁刽子手趋至杜重威父子身旁,拔出光芒闪闪的刀儿剁将过去,杜重威父子的头颅便已堕落,遗骸陈设通衢。杜重威甘当卖国贼,实属罪有应得。

重威既诛,方为故主发丧。皇子刘承祐即日嗣位,朝见百官,然后举哀成服。先是汉主刘知远欲改年号,宰臣进拟乾和二字。御笔改为乾祐,适与嗣主名相同,当时目为预征,所以后来沿称乾祐,不复改元。

却说侯益出身农家,祖父、父亲都以务农为业。唐昭宗光化年间,李克用占据太原,侯益应募其麾下,当时应在15岁左右,由于武艺超群,小有战功。后从李存勖攻大名,率先攻上城墙,生擒敌军将校;征伐幽州刘守光,又率先登上城墙,升为军使;攻破洛阳时,被敌军发射的机石打伤了脚,负伤后,李存勖亲自为他上药包扎。伤好之后改任护卫指挥使。有一次随李存勖与后梁军作战,后梁小将李立、李健骁勇异常,后唐众将无人敢敌。侯益挺身上阵生擒两将。

同光四年(926年),侯益随李嗣源讨赵在礼时,众将拥戴李嗣源为君,侯益不愿背叛李存勖,脱身回归洛阳,李厚勖见了他,抚其背而泣。

作为忠君文化的继承人,侯益年轻气盛,选择只身从明宗的部队中逃出来,表示要效忠庄宗。这一选择当时极其愚蠢,很可能丢命。但在明宗夺得皇位后,侯益自缚请罪,李嗣源道:“你尽忠节,有什么罪呢!”

927年九月,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占据夷门叛乱,后唐起兵讨伐,侯益率所部最先斩关而入。

934年,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削弱藩镇的实力,潞王李从珂从凤翔起兵造反,朝廷授侯益为西面行营都虞侯率军讨伐,侯益知道军心不稳,必有巨变,就声称有病不接受诏书,被贬商州刺史。

李从珂取胜之后,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侯益官复原职,前蜀军攻金州,侯益率军击败前蜀军。

936年十一月,石敬瑭起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后晋建立后,封侯益奉国都指挥使,领光州防御使。

天福三年(938年),范延光在大名、张从宾在河阳一同竖起反旗,形势十分危急,晋祖石敬瑭召侯益道:“国家危急,卿能为朕死耶?”

侯益道:“我率五千精锐士卒,一定能大破敌军。”石敬瑭于是封侯益为西面行营都督部署带兵出征。侯益率兵五千驻扎虎牢,张从宾率万众夹汜水列阵。侯益率众击杀张从宾。

石敬瑭闻报大喜,拜侯益河阳三城节度使,范延光独力难支,举城投降,侯益移镇潞州。

939年七月,石敬瑭追念侯益虎牢破敌之功,再升侯益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还赐门戟。改侯益乡里为将相乡、勋贤里。九月,徐州发生大火,侯益拿出金帛粮食赈济灾民。

开运三年(947年)十二月,辽灭后晋,侯益率领手下僚属到开封拜见耶律德光,当面陈说自己没有参加后晋策划北伐契丹的谋略,耶律德光授侯益为凤翔军节度使。

辽主灭晋后,雄武节度使何重建,举秦、成、阶三州降蜀。孟昶遂欲吞并关中。晋昌军节度使赵匡赞,也向蜀投降,并派人奉表蜀主乞兵援长安【即晋昌军】,兼略凤翔。

凤翔节度使侯益接报,惊慌的了不得。正拟拜表告急,忽收到蜀枢密使王处回招降文,内容无非是晓示利害,劝益归蜀。侯益恐待援不及,不如依书乞降。遂缴出地图兵籍,且贻书赵匡赞,约为犄角互相帮扶。赵匡赞狐疑未定。

赵匡赞幕下有个判官名叫李恕,匡赞降蜀时,李恕出言谏阻,匡赞不从。现在又极谏匡赞道:“刘知远新得天下,方务招怀,若谢罪归朝,必能保全爵禄,入蜀恐非良策,蹄涔不容尺鲤,愿公三思!”

匡赞觉得有理,因遣李恕入朝谢罪。刘知远问李恕道:“匡赞何故附蜀?”

李恕答道:“匡赞因父在虏廷,恐陛下未肯俯谅,所以附蜀求生。臣一再谏诤,匡赞亦自悔悟,故遣臣来祈哀!”

刘知远道:“匡赞父子本吾故交,不幸陷虏。我何忍害他呢?汝可返报匡赞,不必多疑,尽可来朝!”

李恕拜谢而去。

嗣得侯益表章,也与匡赞一般,谢罪请朝。

刚好遇上回鹘人进贡,高祖派王景崇率兵迎接回鹘人。

景崇准备出发时,高祖已经生病了,招他进入卧室密谕道:“赵匡赞、侯益俱来请朝,不知他有无诡计,汝率兵西去,当密观动静!他若真心入朝,不必过问;倘或迁延观望,汝可便宜从事!”

景崇到凤翔后,侯益开门迎入,与景崇谈入朝事,语带支吾。景崇未免动疑,即派军分守诸门。

蓦然间接到朝旨,御驾升遐,皇次子承祐即皇帝位,不由的踌躇起来。不知道如何处置侯益。或劝景崇杀之,景崇叹道:“先帝原许我便宜行事,但谕出机密,嗣皇帝或未闻知,我若杀益,转近专擅。待我密奏朝廷后再作计较。”

主见已定,便草疏奏请,疏未缮发,那侯益已离凤翔,星夜入都去了。景崇不禁大悔,甚至自诟不休。

侯益一入都门,便诣阙求见。刘承祐问他何故引入蜀军?侯益从容答道:“蜀兵屡寇西陲,臣欲诱他入境为聚歼计。”

刘承祐冷笑一声,令益退出【似乎有些见识】。侯益见嗣主形态,倒也自危,幸喜家资富厚,好仗那黄白物运动相臣。金银人人喜欢,宰相以下得了他的好处,哪有不替他说项。你吹嘘,我称扬,刘承祐年未弱冠,只道是前日错疑,即授侯益为开封尹兼中书令。

侯益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但《五代史》对他评价并不高,认为他是墙头草,缺乏忠君精神。这评价令人失望!试想在皇帝变动如旋转木马的年代,忠君谈何容易,况且忠哪个君才对?

却说王景崇至永兴后,后蜀兵已占据子午谷,王景崇因为自己带的兵少,想起用赵匡赞的一千多牙兵一起作战。但又怕赵匡赞的牙兵逃跑,就想在他们脸上刺字。

牙兵军校赵思绾第一个跑来,请求在自己脸上刺字并率领部下,王景崇很高兴。将军齐藏珍私下对他说:“赵思绾凶狠暴戾,难以约束,不如杀掉他。”王景崇不听。

三月,朝廷派供奉官王益带领赵匡赞的牙兵回京城。赵思绾等人很害怕,在路上对他的党羽常彦卿说:“赵匡赞已经落人他们手中,我们到了京城,一起送死而已,怎么办?”常彦卿说:“随机应变,你不要再说了!”

二十四日,一行到达长安,有一个军校坐在门旁,赵思绾夺过他的剑把他砍死,手下乘机大呼大叫,打死守门士兵十几人,并分派同伙把守各个城门。

赵思绾占据长安,向李守贞奉上表奏和御衣,请求依附。李守贞就任命他为晋昌节度使。

王景崇暗讽吏民代求节钺。刘承祐与群臣会议,都道是王景崇诡计,不肯允行,别徙邠州节度使王守恩为永兴节度使,调王景崇为邠州留后,令即赴镇。王景崇知汉主已怀疑自己,又无法自证清白,于是迁延观望不肯遽行。正是:

功业未成先跋扈,

嫌疑才启即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