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多亏陈阳指点

营业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抬头看了他一眼:“后面左转。”

后面安静许多,自行车柜台前站着几个顾客。

陈阳走过去,看到柜台里摆着几辆崭新的自行车样品,锃亮的车架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同志,我想买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

陈阳对柜台后的男营业员说,同时从内兜掏出自行车票和钱。

营业员接过票证仔细检查,又打量了陈阳几眼:“一百六十块,带票。”

陈阳数出钱递过去,营业员慢条斯理地清点着。

终于,营业员点完钱,从柜台下拿出一张提货单:“去后面仓库提车,带上这个。”

仓库在商店后院,一个满脸油污的老师傅接过提货单,不一会儿推出一辆崭新的永久牌二八自行车。

黑色的车架,银色的辐条,皮革车座,每一处细节都完美无瑕。

老师傅拿出工具,调整了刹车和链条,又给轮胎补了气:“好了,去公安局打钢印吧。”

公安局就在商店隔壁,办理钢印的窗口前排着长队。

陈阳让陈芳看着新车,自己去排队。

排在他前面的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看到陈阳手里的自行车票,羡慕地说:“小伙子运气不错啊,这年头自行车票可不好弄。”

“是单位奖励的。”陈阳谦虚地回答。

“什么单位这么大方?”中年人好奇地追问。

“文化馆。”

中年人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你是作家?在哪个刊物发表的?”

正当陈阳要回答时,轮到他办理手续了。

钢印师傅是个严肃的老警察,检查了发票和身份证明后,拿起钢印工具:“按住车把。”

“砰”的一声响,钢印打在了车架底部。

老警察又递给他一个小本子:“自行车证,收好了。”

走出公安局,陈阳长舒一口气。

现在,这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正式属于他们家了。

陈芳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骑上去:“哥,让我试试!”

“去吧。”

陈阳将自行车交给她,陈芳欢快的骑了一圈。

国营饭店里,两碗热气腾腾的羊杂面吃得兄妹俩浑身暖洋洋的。

陈芳意犹未尽地舔着嘴角的油花:“哥,咱们接下来去哪?”

“回家,”陈阳看了看日头,“你骑新车,我骑旧车,咱们比赛怎么样?”

陈芳欢呼一声,立刻冲出了饭店。

陈阳笑着摇摇头,付完钱跟了出去,不时提醒妹妹注意路况。

“哥!你看我骑的快不快!”陈芳兴奋地喊道。

就在这时,一辆自行车突然从岔路冲出来,差点撞上陈芳。

陈阳心头一紧,连忙加速上前。

“哟,这不是陈阳吗?”来人稳住车把,阴阳怪气地说。

陈阳定睛一看,竟然是刘项军。

“刘项军,你差点撞到我妹妹!”陈阳厉声道。

刘项军不以为然地撇撇嘴:“马路这么宽,谁让她骑得歪歪扭扭的。”

他的目光突然被陈芳骑的新车吸引,“这车......新买的?”

陈芳骄傲地挺起胸:“是我哥买的!永久牌二八!”

刘项军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不可能!你哪来的自行车票?”

“文化馆给的,”陈阳平静地说,“因为我给他们讲课。”

“讲课?就你?”刘项军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别开玩笑了!肯定是偷的!”

陈阳握紧了车把:“刘项军,你说话注意点。

这车有正规发票和钢印,公安局备过案的。”

刘项军脸色铁青,嘀嘀咕咕的骑车奔邮局去了。

陈阳和陈芳回家。

太阳西斜时,兄妹俩已经能看到陈家沟的轮廓了。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纳鞋底的妇女看见他们,立刻交头接耳起来。

“阳子回来啦?”李婶扯着嗓子问,“哟,这新车真漂亮!”

陈阳笑着点点头,没有停留。

背后传来隐约的议论声:“看见没......永久牌的!”

“听说文化馆给的票......”

“阳娃真有出息......”

刚到院门口,陈母就迎了出来:“可算回来了!我还担心你们赶不上晚饭呢!”

陈阳把新车推进院子,小心地靠在枣树下。

陈老汉叼着旱烟从屋里出来,看到新车时眼睛一亮:“这就是新车?”

“嗯,永久牌二八的。”

陈阳拍了拍车座,“爹,您试试?”

陈老汉摇摇头,但眼中满是欣慰:“我老了,骑不动了。你们年轻人用吧。”

围观的村民却越来越多,纷纷对新车投来羡慕的目光。

“阳娃,这车真漂亮!”

“文化馆给的票?真有本事!”

“芳丫头,让婶子摸摸......”

陈芳骄傲地站在新车旁,替陈阳回答着乡亲们的问题。

……

傍晚,孙安安家正在吃晚饭。

她丈夫陈平,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面条,一边嘟囔:“你那稿子投出去有七天了吧?咋还没信儿?我就说别费那劲儿……”

孙安安没吭声,小口喝着粥。

这时,门外传来公社马会计的喊声:“孙安安!有你的信!”

孙安安飞奔出门,接过那封印着“燕京文艺编辑部”的信封。

拆开一看,里面是一张用稿通知和一张十五元的汇款单!

“《燕京文艺》要用我的稿子了!”孙安安冲回屋里,激动得语无伦次。

陈平瞪大眼睛,一把抢过信纸:“真的假的?我看看!”

他盯着那张汇款单,数了好几遍上面的数字,“十五块?就那几页纸值十五块?”

孙安安夺回信纸,宝贝似的贴在胸前:“多亏了陈阳的指点,不然我根本不知道问题在哪……”

“陈阳?”陈平的表情像是吞了个鸡蛋,“他真这么厉害?”

“那当然!”孙安安骄傲地说,“人家可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文章的人!”

陈平眼珠转了转,突然来了兴致:“哎,你说……我要是也写一篇,让陈阳指点指点……”

孙安安噗嗤笑出声:“你?算了吧!上次让你写个欠条都错字连篇!”

陈平涨红了脸:“那……那刘项军都敢投稿,我咋就不能写了?”

“刘项军?”孙安安撇撇嘴,“他那稿子要是能中,我把头拧下来给你当球踢!”

陈平不服气地嘟囔着,却也不再提写作的事。

晚饭后,孙安安迫不及待地跑去陈阳家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