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退兵!议和!

刘禅醒了。

他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也分不清时辰,只知道自己昏迷时天黑漆漆的,醒来天色还是那个色。

只是雨更大了点。

刘备病逝的事,他还是有些难以接受,但也知道,事已至此,只能接受,人终是要往前看。

至少他还有诸葛丞相。

坐在床上,刘禅梳理起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

现在是章武二年。

即222年。

汉军眼下正在夷道沿线跟孙吴打坐,历史上的夷陵之战究竟发生了什么,刘禅不清楚,但那场近乎败光家底的惨败一定还没发生。

不过随着刘备病逝,情况并不好说了。

或许那场夷陵惨败还会发生?

然后在历史修正下,蜀国依旧在四十来年后灭亡,继续三家归晋,然后华夏再度陷入数百年的黑暗时代。

这是既定的历史。

但若是可以,刘禅还是想改变一下,作为大汉皇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线。

只是如何实现,刘禅不知道。

连诸葛亮这般智慧如妖的人都没办到,自己这满肚子地摊文学了解的历史知识,真能提供帮助?

他印象中,魏延还是个反骨仔,但刘备临死时,却是说魏延是大汉忠臣,更是自家部曲出身。

可谓根正苗红。

至于马良,他的印象,还是小学课本上的神笔马良,要是马良真有一支神笔就好了,把蒸汽机,火车,还有枪炮这些画一批,何愁汉室不兴?

至于刘备说的什么黄公衡,张南、冯习、傅肜这些人,他当真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过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想来都是值得信任的。

刘备一生起起落落,但识人之能始终是在线的。

刘禅思绪翻飞,但想到自己身处的现状,又不由心头一沉,他现在的情况不太好。

内忧外患。

刘备提前病逝,对刚建立的蜀汉打击太大了,人心浮动,风云飘零。

眼下还正处于吴蜀对峙,刘备的威望,能扛得住历史上那场战败,但以刘禅的威望,是绝对抗不住的。

这败仗要是落在自己头上,刘禅根本不敢想,蜀国内部会闹出多少乱子,即便有诸葛丞相相助,恐也难短时安定吧?

“这场仗不能继续了。”

刘禅很快就明确了这点,他不是刘备,不通军事,也不懂排兵布阵,更重要的是,他输不起。

至于靠自己反败为胜,刘禅压根就没想过,打仗不是过家家,他连地图都看不懂,军中威望更是为零,去指挥一群老将打仗,不出问题才怪。

何况刘备新死,士气低落,各种流言一传,很容易军心涣散,不攻自溃,他承受不住这些损失。

只是如何说服大军退兵呢?

这是一个问题。

刘禅有些头疼,自己好像除了是个名义上的皇太子,好像就没太多实际话语权了。

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要不是自己知道历史,知晓诸葛亮的忠诚,不然恐也会惶惶不安,毕竟这是个乱世,主少国疑,权臣取而代之的事太多了。

“幸好自己穿越的是刘禅,穿越的是蜀汉。”刘禅感慨一声,也是准备去找丞相商量一下退兵的事。

推开门。

刘禅愣了一下,他不知道该往哪走,只得悻悻的退了回来,端着太子的架势,朝外面道:“来人,去把丞相请来,我……孤有要事相商。”

他现在想的很明白。

事到如今,必须快刀斩乱麻,把退兵的事确定下来,迟则易生变,时间拖得越久,不确定因素就会越多。

至于如何退,怎么退,他倒是还没想过,一时间也想不出,但只要开了头,明确了想法,统一了思想,那后续自然会有人提议。

而在等待的时候,刘禅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治丧!

他不会。

这时代礼数很严格。

尤其诸葛亮是推崇以法治国的,十分注重礼数教条,但这方面,刘禅是一概不知。

而且当今的孝道很重。

解决夷陵之战,稳定上下人心,的确是他作为太子的大事,但身为人子,为父治丧同样是一等一的大事。

他前面竟全然没考虑到。

刘禅愁眉苦脸,感觉自己一下要处理的事是不是太多了点,他就一个新人小白,怎么感觉到处都是要去处理、要去面对、要去解决的事?

而且还全都不能马虎。

太为难人了。

在这一刹那,他开始怀恋起手机了,要是能使用手机,用人工智能搜索一下,又哪儿会这么捉襟见肘?

刘禅恍惚失神时,殿外响起了一阵脚步声,诸葛亮已到了殿外,他收回心神,主动出门相迎。

只是跟初见不同,眼下的诸葛亮神色难掩疲态跟憔悴,仿佛在刘禅昏迷的这段时间,外界发生了不少事,让诸葛亮耗费了不少心神。

刘禅赶紧上前,面带惭色,抓着诸葛亮的手,动容道:“丞相,您替我受累了。”

“参见殿下。”诸葛亮还是那么一本正经,不假以任何神色,平静道:“陛下新丧,臣作为朝之大臣,替殿下分忧解难,乃是臣分内之事。”

“殿下之言,实羞煞臣也。”

刘禅张了张嘴,也被诸葛亮这一番‘直率’的话,哽的说不出话来了,好在他反应很快,知道这是古代,君有君纲,臣有臣纲。

诸葛亮又严格恪守礼法,自己的那些话,的确有些不太合适,当然仅限这皇太子身份,若自己现为皇帝,那自又要另当别论了。

刘禅端了下心神,没有主动去提退兵之事,开始问起治丧:“丞相,孤年幼,不通丧葬,方才一时慌了神,还望丞相宽容。”

“陛下榻前,曾告诉我,今后国家大事,需一体决于丞相,孤不才,请丞相全权主持陛下丧事。”

刘禅朝诸葛亮一拜。

诸葛亮不敢受这一拜,连忙伸手将刘禅扶正了身子,道:“陛下对臣有知遇之恩,臣又岂敢不费心操持?”

“眼下陛下的灵柩已安置,停灵数日,待雨停,待永安一线安定,便可启程返回成都了。”

刘禅点头。

诸葛亮又道:“陛下已去,殿下当要担当起天下大任,如今大汉已是危急存亡之时,殿下心哀之余,也当将心神放在国家大事之上。”

诸葛亮突然的劝谏,让刘禅有些抓头,自己?处理国家大事?自己有这个能力吗?

不过看到诸葛亮这一脸的疲态跟憔悴,他也猜到了,刘备病逝后,蜀汉军营并不安定。

但连诸葛亮都处理的这么艰难,自己这一政治小白,威望近乎白身的人,真能比诸葛亮说话还好使?

他心里有些犯嘀咕。

刘禅道:“丞相,大营中可是有事发生?”

诸葛亮摇头:“军中尚无事,只是如今大军正与孙吴对峙,陛下驾崩,士气低落,人心有涣散之象,而军中将领对于这次战事,有不同见解。”

“为稳定局势,也为安抚人心,急需殿下出面,主持大局。”

“不然恐生变数。”

诸葛亮的脸上也露出几分担忧。

刘禅先是一惊,要是连丞相都安抚不下,自己又哪里能安抚住?但暗自思忖一会儿,心中又渐渐生出一抹异样之感。

这事自己好像还真能解决?

刘禅一笑,“丞相放心,请将百官叫来,这事我来解决。”

“敢问殿下以何等心虑议之?”

心中有底,刘禅也多了几分信心,将长袖向下一振,绕手臂几圈,背在身后,正色道:“退兵,议和!”

“殿下于危局中有明断之才,此大汉之幸也,臣定竭力替殿下执言。”诸葛亮脸色稍缓。

刘禅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心里不由升起几分自得,他这也算是得了诸葛丞相夸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