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官学的衰落与民间私学的勃兴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办教育(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的500多年,中国历史上称为东周,史学界也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革,也变革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趋于崩溃。学术由官府走向了民间。

这一时期既有孔子开创的注重教育为本的儒家私学,也有墨子倡导的以民为本、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墨家私学。所谓私学,指的是私家学派和私人讲学。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私家学派往往是由私人讲学而形成的。每个学派往往都是由一著名大师讲学而形成的以他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转型的时代。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

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政治多元化的时代。各国王侯征战不休,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多家学派争相办学,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汇聚不同学派大师,融教学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齐国稷下学宫,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如果把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比喻成一条长河,那么它的源头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私立教育。这是民间办学、私立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私学的繁荣昌盛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中国当代教育也有可吸收借鉴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