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会稽旧事

妇人看着面前站着的男子,脸上带着些许惊愕,但那惊愕之色转瞬间就消失了。

此时的她已经陷入了绝望之中,即将投河,所以无论面前的这人是谁,是什么东西,结果都不会更坏了。

她微微行礼,不知道该称呼樊生什么,只是用“您”来做称呼。

妇人也没有询问为何樊生知道自己答应了自己的儿子。

她只是淡淡的说道:“我儿离开之前,已然知晓我命不久矣,但他却不知道,为了给他凑足盘缠,家中的粮食已经全部交换了出去。”

“我在家中也不过是饿死罢了。”

“与其如此,不如投河,一死了之,也不必忍饥挨饿。”

“反正总归都是一死,何必在意那多活的一天、两天?若是我儿将来能够从越甲中返还,那必然是立下大功,成为了贵人中的一员。”

“我已然交代了邻里,让他们编造谎言,说我是在他离开两三年后,才终于坚持不住,而后不愿意拖累众人,所以前往深山之中,只用我的衣衫作为衣冠冢便可。”

妇人的话语淡淡的,但却充斥着这个时代的心酸。

樊生叹了口气,他看着妇人说道:“若是你的疾病可以治好、也可以获得足够支撑到下一个丰收季节的粮食呢?”

“你还愿意死么?”

听到这话,妇人只是看着樊生笑了笑,眼眸中却没有贪婪,她只是说道:“您从水中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便知道您不是常人了。”

“但扭转生死的事情,是鬼神才能够做到的事情——可我却没有什么能够给您的。”

“我常听闻,想要鬼神之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些代价往往是超越了他们所收获东西的。”

妇人直视着樊生的眼睛,试图从其中看出来什么。

“您方才说可以让我活下去,甚至可以给我一部分的粮食,那么您所要索取的代价是什么呢?又是从谁的身上索取呢?”

“我儿回来的时候,说他祈求了鬼神,希望能够将我治好。”

“而您随后就来,所以您必然是要回应我儿的祈求。”

樊生微微颔首:“既然如此,为何你却有推拒之意?难道你已经不想活下去了么?”

妇人沉默。

良久,她轻声道:“若是可以活下去,谁不愿意呢?但是活下去的代价若是我儿需要支付,那么我宁愿就这般的死去。”

“他尚且年轻,身强力壮,应该做出一番功业,而非是用他的什么东西来换取我这条老命。”

“我是他的母亲,却并不是他的债主。”

“我将他生下来、养活到如今,并不是为了让他成为我的保障。”

“因此,我并不愿意。”

妇人说完了之后再次躬身行礼:“神灵,希望您看在一个微薄而又无知母亲的份上,将收取的代价还给我儿吧。”

“若我这具身体对您还有什么用处,您也可以一并取走。”

沉默,持续的沉默。

良久之后,樊生才看着妇人说道:“我不会收拢奢的任何东西作为代价——在我幻化出神塑的时候,他是第一个信仰者,并且为我供奉。”

“这便是因果。”

“而我实现他的愿望,则是偿还这一片因果,正是如此才能够了断。”

樊生伸出手指,指尖微光闪烁。

点点光芒汇聚在妇人的额头,而后凝聚起来,成为了一片星光,仿佛是从时间长河中截取了什么一样,妇人的面貌也是开始变得年轻起来。

大约年轻了十来岁的时候,这些光芒全都消散了。

樊生立在水面上,笼着袖子说道:“三日之后,你再去神塑之前,那个时候会出现足够你生活到明年此时的粮食、钱财。”

“如此,我与奢的因果恩情,便断绝了。”

妇人闻言,大礼参拜,并没有再说什么不愿意的话。

樊生觉着好奇,一般正常来讲,这个时候不都会说让自己收回去,让自己的儿子继续有这份“恩情因果”吗?为何妇人之前拒绝,如今却同意了?

或许是看出来了樊生的疑惑,妇人只是笑着说道:“因为我知道,若是此时我拒绝了,您或许会同意,但等到您偿还奢因果的时候,奢必然会再次询问。”

“那时候,他的心中会永远留下来一道疤痕。”

“我不愿如此。”

“所谓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如今的世道中,最重要的便是一家人都活着。”

妇人再次叩拜之后便离开了。

樊生立在水面上,脚下开始浮现出些许光芒,那是妇人真心参拜而诞生的信仰,而这些信仰在一出现的时候便汇聚在了他脚下的河水中。

点点“灵感”让樊生知道,因为他所做的事情,以及那妇人的信仰之光,所以他得到了“桐水”的认可。

但和“地祇”野神不同的是,樊生并未直接跨越到“桐水野神”的这个关隘。

因为樊生的本体是“函谷关”,而非是“桐水”,所以他没有那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却是跨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而这第一步,却是至关重要的。

从这里到“野神”的层级,他所需要的也不过是水磨工夫罢了。

........

会稽

越王宫外

范蠡、文种、计然、勾践四个人坐在大殿之内,正在商量着发展“越甲”的事情。

勾践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的神色,他看着范蠡、文种三人开口问道:“为今之计,唯有发展、提高越国士卒的战力,才能够打败吴国,一雪前耻。”

“可是,我们该如何发展士卒的力量,才不会被吴王所怀疑呢?”

范蠡皱着眉头说道:“大王,如今有西施在吴国都城,吴王应该是不会怀疑到我们的。”

“至于发展士卒力量的事情,或许我们可以制造一批为数不多的士卒,让他们能够以一敌十、乃至于以一敌百,如此三千之数越甲,或许便可吞灭吴国!”

————————————————————————————————

“敬王三十五年,越地有一母子,母病重,将终。儿往求鬼神,母命儿归越甲,言之曰:男儿大好,建功立业,吾何惜此身?儿泪双流,三拜而去。儿去,母临河,欲投,得见桐水河伯。河伯谓之曰:汝儿之心,孝感天地,今赐汝活,以报此心,音落而去,妇人样貌复往昔更甚。时人曰:此之孝,得之报也!——《孝经·母子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