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七年冬……
黄河突现异象。
连月暴雨后,濮阳段河道竟在三日间干涸见底,露出布满龟裂的河床。
正午时分,巡视河工的程昱突然驻马,苍老手指颤抖着指向河心——黝黑岩层间赫然卧着块三丈见方的青石,天然纹路竟组成了“魏“字轮廓。
“此乃天书!“荀彧的玉笏险些脱手。
青石表面细看竟是无数细小篆文,记载着自轩辕黄帝至光武中兴的二十八代帝王更替。
最末一行新裂的纹路赫然是“魏代汉兴,岁在甲辰“。
曹操独目映着龟背石纹路,掌心摩挲过冰凉的“魏“字凹陷。
当夜邺城铜雀台彻夜通明,十二位星官围着青石拓片争论不休。“河图洛书重现,当主圣人出。“
郭嘉语气坚定的道:“明公本命属奎木狼,正应西方...“
五更时分,许昌郊外惊雷炸响。
夏侯惇率三千玄甲军封锁河岸时,发现龟背石旁竟生出九株金穗嘉禾。
荀攸跪地捧起穗粒:“《孝经援神契》有载,九穗乃帝王受命之兆!“
七日后,三十万军民齐聚邺城南郊。五色土筑起七丈高坛,二十八面蟠龙旗对应星宿方位。曹操玄衣纁裳,腰佩高祖斩蛇剑登上祭坛时,九只白鸠忽然掠过苍穹。
“朕承天命,肇基魏室!“曹操剑指龟背石方向,声浪惊起群鸦。
夏侯惇、曹仁等十将持戟护卫四方,郭嘉捧出鎏金玉玺。
当然不是传国玉玺,接连战乱,传国玉玺早已不知所踪。
册封诏书用龟背石粉末调墨写成:
■大将军:夏侯惇
■骠骑将军:曹仁
■车骑将军:夏侯渊
■卫将军:张郃
■太尉:郭嘉
■司徒:荀彧
■司空:程昱
■尚书令:荀攸
■大司马:曹洪
■司隶校尉:满宠
……
与此同时,江东吴郡忽现异兆。
子夜时分天穹骤亮如昼。
一颗赤色流星划破苍穹,裹挟风雷之声坠入太湖西岸。
方圆十里竹林尽燃,火光三日不熄。
吕蒙率部赶到时,陨坑中央竟矗立着丈许高的黝黑玄石。
周瑜指尖抚过石面天然纹路,突然踉跄后退——那分明是篆书“吴“字,周遭星图与二十八宿暗合。
陆逊燃起松明细观,发现陨石背面有鱼鳞状凸起,拼成“黄龙现,东南兴“六字。
“昔武王渡河白鱼跃舟,今陨星入吴...“张昭广袖带颤,“此乃天命授于伯符!“
太湖渔人连夜来报,称见蛟龙衔珠破冰而出。鲁肃占得乾卦九五爻辞,朱砂笔在龟甲刻下“飞龙在天“。
次年元日,十万军民齐聚牛渚矶。
孙策身着玄端礼服,手持古锭刀登上九层祭坛。
当祭文念至“承运于天“时,陨石突然迸发青光,太湖波涛中跃起七条金鲤。
“朕绍天明命,建元黄龙!“孙策挥刀斩断青铜鼎耳,鼎身裂纹竟组成“吴“字。
周瑜率百官三跪九叩,太湖八百艘战船齐鸣号角,声震百里。
册封诏书用陨铁铸成:
■丞相:周瑜
■太尉:鲁肃
■司徒:张昭
■司空:顾雍
■大将军:程普
■骠骑将军:韩当
■车骑将军:黄盖
■卫将军:周泰
■镇军将军:吕蒙
■辅国将军:陆逊
是夜建业城灯火如昼,那颗天降陨石被供奉在太庙之中。
更夫巡至子时,惊见石上“吴“字竟渗出金液,凝成九条蟠龙纹路。
消息传至邺城时,曹操正抚摸着龟背石上新裂的“甲辰“纹路,独目倒映着案头《九州舆图》。
雒阳的雪粒子扑在南宫残垣上,刘备望着夯土台基裂缝中钻出的野柿树,指尖拂过龟裂的树皮。
三日前从汉中快马送来的密报还揣在怀中,曹操称魏帝、孙权立吴主的消息让枝头寒鸦都显得躁动不安。
“主公。“诸葛亮的声音混着碎雪飘来,鹤氅扫过新铺的青砖,“益州送来二十八车蜀锦,说是百姓自发织就的衮服料子。“
刘备转身时,瞥见远处“代汉者当涂高“的童谣。
远处洛水畔忽然传来惊呼,督造祭坛的徐庶策马奔来,玄色官服沾满泥点:“龙门石窟的匠人凿出块石碑!“
五匹青骢马拖着蒙红绸的巨石穿过城门,徐晃率陌刀营列阵护卫。
当徐庶掀开绸布时,斑驳的碑文令张飞倒吸凉气——“丙午龙兴,雒阳承运“八个篆字深嵌石中,裂缝间竟渗出淡淡金砂。
“这石纹...“诸葛亮羽扇骤停,“亮昨夜观星,紫微垣正对应洛阳方位。“
法正突然跪地高呼:“《孝经援神契》有载,金砂现则圣人出!“
他的广袖扫过青砖,二十八枚玉符恰好摆成北斗阵型。
关羽的青龙刀忽然自鸣,震得梁间冰棱簌簌而落。
八百儒生捧着《劝进表》跪满南宫废墟。
刘备三次推辞,直到洛水渔人献上双首白鹿,犍为太守奏报稻田现九穗嘉禾。
是夜未央宫旧址腾起七色云气,老农指认云纹似“炎“字。
二月二龙抬头,十万军民齐聚伊阙。
九丈高的五色土坛上,十二面玄旗绘着二十八宿。
刘备玄衣纁裳,腰佩高祖斩蛇剑拾级而上时,七十二只青鸾自邙山飞来,在祭坛上空结成太极图案。
“朕承炎汉正统,建元景炎!“雌雄剑劈断青铜鼎耳的刹那,鼎身裂纹竟显“季兴“二字。
九十九面战鼓齐鸣,惊起洛水三千白鹭。
尚书省
■尚书令(总揽机要):贾诩
■左仆射(典机密):诸葛亮
■右仆射(督粮运):庞统
■尚书丞(掌律令):徐庶
御史台
■御史大夫(纠察百官):徐庶
■御史中丞(巡郡县):费祎
■治书侍御史(劾不法):向朗
■殿中侍御史(监军纪):陈宫
度支司
■度支使(统辖财赋):糜竺
■仓部郎中(司粮储):刘巴
■金部郎中(掌钱帛):张松
■工部郎中(监营造):蒲元
十二部
民部
尚书:简雍(户籍田亩)
劝农司:石韬(教耕稼)
赈济署:鄂焕(理灾荒)
吏部
尚书:孙乾(考功铨选)
功曹院:马良(核政绩)
监察房:董允(察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