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起航
- 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 忠诚的小将
- 3818字
- 2025-03-21 18:37:34
很快就到了永乐四年,由于朱高煦改进了造船,所以比历史上郑和下西洋晚了一年。在这一年里,大明朝廷开足马力,疯狂建造着能航海的船只。不仅有体型巨大的宝船,还有各式各样将宝船小型化后的辅助船只,简直就像是下饺子一样。如今,船队里共有新式宝船50多艘,加上各类辅助船只,整个舰队规模达到了300多艘。
远航在即,朱高煦心里明白,这一去,山高路远,归期难料。出发前几日,他决定去和朱棣以及两个兄弟道个别。
朱高煦来到御书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给朱棣行了个大礼。他抬起头,朗声道:“父皇,下西洋的日子眼瞅着就到了,儿臣这就要出发了,去往那茫茫大海的远处。这一走,山高水远,儿臣可能再也回不到大明的土地了。”
朱棣一听这话,眉头一皱,放下了手中的奏折,盯着朱高煦,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怎么,还没出海呢,就跟朕这儿演上生离死别了?你小子这出去一趟,是去就藩,又不是去送死!”
朱高煦连忙叩首:“父皇息怒,儿臣绝无此意!儿臣只是……只是想到此去万里,海途凶险,心中难免有些感慨。毕竟,这茫茫大海,可不比陆地,万一有个什么闪失……”
朱棣的脸色缓和了一些,语气也变得柔和起来:“行了,起来吧。知道你小子心里舍不得,可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儿女情长?你记住,你是朕的儿子,是永乐皇帝的儿子!到了外面,别给朕丢脸!”
朱高煦站起身,眼中闪着光:“父皇放心,儿臣定当谨记您的教诲!儿臣此去,定会闯出一番天地,为我朱家,开疆拓土!”
朱棣点点头,走到朱高煦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好!这才是朕的儿子!不过,你也别把弦绷得太紧。就藩之地,慢慢找,不着急。重要的是,你要给朕平平安安地到达你心中的就藩之地。要是实在想大明或者我了,就写信,让人捎回来。朕也想知道,你在外面过得怎么样。”
朱高煦心中一热:“父皇,儿臣一定常写信!只要有机会,儿臣就派人乘船回来送信。对了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求。”
朱棣重新坐回龙椅:“说吧,还有什么事?”
朱高煦道:“父皇,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但难免还有一些无地可耕的流民。儿臣希望,若是日后郑和将军再次下西洋,能否带上一些流民,让他们随儿臣一同前往就藩之地?人多力量大,也好开垦荒地,建设家园。”
朱棣略一思索,便答应了:“这有何难?朕准了!只要他们愿意,别说流民,就是罪臣家眷,你也可以带走!”
朱高煦大喜过望:“多谢父皇!儿臣还有一事……嘿嘿,父皇,《永乐大典》编纂得如何了?儿臣此去海外,怕是再难见到这等旷世巨著。不知能否请父皇恩准,待大典编成后,让郑和将军带一套副本给儿臣?《永乐大典多几套副本,这个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编修起来的大典也多一份保障。”
朱高煦想起历史上那失传的《永乐大典》,痛心不已,这一世他一定要在美洲好好保护这本书,多印刷几本,建立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好好保存,也可以批量出版给我的帝国的人民参考。一本书只有有了群众基础才能真正的永垂不朽!
朱棣哈哈大笑:“你小子,倒是会打朕的主意!也罢,朕答应你便是。这《永乐大典》给你后你一定要好好保存,不要让外夷轻易的剽窃过去!”
朱高煦连连保证:“父皇放心,一定好好保存!不让蛮夷也学会了我们的技术”心里却想着:“技术总会扩散的,但是我一定要加强好专利的保护,不要让别人轻易剽窃创新成果!”
.............
见过朱棣后,朱高煦便来到太子东宫,此时朱高炽正在看书。
“大哥。”朱高煦走进东宫,轻声唤道。
朱高炽闻声抬头,放下手中的书卷,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二弟来了,快坐。”
朱高煦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大哥,我这马上就要出海了,特地来跟你道个别。”
朱高炽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又恢复如常:“二弟此去,路途遥远,万事小心。”
“放心吧大哥,我这身子骨,你还不知道?壮得跟头牛似的!”朱高煦拍了拍胸脯,咧嘴一笑,“再说,我可是带着大明的船队,谁敢惹我?”
朱高炽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缓缓开口:“二弟,你我兄弟,有些话我就直说了。你这一去,可就真是天高皇帝远了。”
朱高煦脸上的笑容收敛了几分,他正色道:“大哥放心,我朱高煦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我既然答应了父皇,就藩海外,就绝不会食言。”
朱高炽点了点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朱高煦:“二弟,我只希望你记住,你的封地,在海外。大明,是咱们的根。”
朱高煦心中一凛,他明白朱高炽的意思。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对大明的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
“大哥,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武夫。我承诺一定会遵守诺言,如不遵守我将甘愿被雷劈死。”朱高煦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到蕃地后,我会定期派人来大明朝贡、贸易,永远认大明为宗主国。我的国家将是大明最忠实的一条狗,不像有的狗跑来跑去都不知道他的主人是谁。”
朱高炽看着朱高煦,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二弟,你真这么想?”
“那当然!”朱高煦斩钉截铁地说道,“大哥,你把心放肚子里!我朱高煦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海外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至于大明,有你和侄儿在,我放心得很!”
朱高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二弟,一路顺风!”
朱高煦站起身,拱手道:“大哥,时候不早了,我得回去了。等我到了地方,给你写信!”
朱高炽也站起身,将朱高煦送到门口:“二弟,保重!”
朱高煦大步走出东宫,回头望了一眼,心中暗道:“大哥,你放心,我朱高煦说到做到!不过,我的封地,可不止马六甲以西……我要的,是整个新大陆!”他眼中闪过一丝野心,但很快又被他掩盖了下去。
朱高煦离开东宫后,又去见了三弟朱高燧。相比于和朱高炽的对话,和朱高燧的告别就显得轻松愉快多了。
“二哥,你这一走,可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朱高燧拉着朱高煦的胳膊,一脸不舍。
朱高煦看着三弟那副神情,心里闪过一丝复杂。他轻拍朱高燧的肩膀,望向窗外远方,语气中带着决绝:“可能再也回不到大明了。此去海外路途遥远,非几天半个月能够到达。若我在外面站稳脚跟,成功建立藩国,会派人随朝贡船队带信给你。”
“那以后可是见不到你了。”朱高燧垂下眼帘,声音低沉,随后又抬头盯着朱高煦,“那海外真有那么好吗?值得你抛下这一切?”
朱高煦走到窗前,指向远处的紫金山:“海外好不好,人各有志。大明虽好,却容不下我的雄心。在这里,我永远是汉王,是皇帝的儿子,是太子的弟弟。可在海外…”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野心的火花,“我可以是开拓者,是缔造者,甚至是那片土地的王!”
朱高燧眼中闪过一丝羡慕,他走到朱高煦身旁:“那我呢?如果我也想成就一番伟业,能像你一样出海找自己的就藩之地吗?”
“可以,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例如你可以去南洋,抑或是南洋之南,也许南洋以南就有一片大陆,也许那片大陆的东边就是比较适合我们居住之地,原住民也许也很原始。”
“恩,那好吧。祝你远航顺利。”朱高燧还在细细品味刚才朱高煦的那段话,但还是礼貌的祝福了一下朱高煦。
................
永乐四年深秋,刘家港码头人声鼎沸,船桅林立。三百多艘大小船只整齐排列,青龙旗迎风招展,惊得港口飞鸟不敢停留。这支空前庞大的舰队即将驶向未知的海域,其中两百余艘由汉王朱高煦亲自统领。
朱高煦站在甲板上,检查最后的装载工作。几十名工匠正小心翼翼地将装有茶树种子的木箱搬上船,箱上刻有“九蒸九晒”四个大字。不远处,另一队人马正将一箱箱的蚕卵和桑树苗木搬运到专门设计的保湿仓内。
码头上,朱棣携太子朱高炽与燕王朱高燧前来送行。朱棣穿着常服,但周围的禁军依然让人不敢靠近。
朱高煦踏上跳板登上码头,大步走到父亲面前,单膝跪地:“儿臣告别父皇。”
朱棣扶起朱高煦,罕见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起来吧,在水兵面前,不必拘礼。”他环视着庞大的舰队,眼中闪过满意的光芒,“这次朕给你配备了五百名精通营造的工匠,以及他们的家人,还有三百多户愿意远行的百姓。记住,从此以后他们既是你的臣民也是我大明的臣民。”
朱高煦点头应承:“父皇放心,我永远认大明为宗主国,永远护卫我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棣又从怀中取出一枚玉印:“这是朕特意为你打造的'汉王之印',你此去海外,就是大明的延伸。”
朱高煦接过玉印,沉甸甸的分量让他心中一震。这是父皇对他的认可,也是一种约束。
朱高炽走上前来,递给朱高煦一个小木匣:“二弟,这是我送你的临别礼物——《资治通鉴》手抄本。希望你在海外不忘华夏历史。”
朱高煦接过木匣,笑道:“多谢大哥。这本书我会当作镇国之宝。”心中却想:“这可比原版多了几百年历史,对治国很有参考价值。”
朱高燧最后上前,递给朱高煦一把短刀:“二哥,听说海上多风浪,这把刀随身携带,遇险可解绳索。”
朱高煦接过短刀,试了试锋利度,满意地插入腰间:“好刀!三弟有心了。”
郑和从远处走来,向朱棣行礼后,对朱高煦说:“王爷,潮水已到,是启航的好时机。”
朱棣点点头:“去吧,带着朕的期望,去那片未知的土地上建立我朱家的基业!”
朱高煦最后看了一眼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对着父皇和兄弟深深一拜:“儿臣此去,若有所成,定当传信回朝。若天命不济……”
朱棣打断道:“不必说这些丧气话。去吧,上天自会保佑你。”
朱高煦登上旗舰,站在船头,望着岸上渐行渐远的亲人。甲板下,水手们忙着调整船帆,随着三声铜锣响,战鼓隆隆,三百艘战船缓缓驶离港口。
船队排成雁形,乘风破浪。朱高煦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涌起澎湃的激情。他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片全新的大陆等待着他去征服、去建设、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王朝。
“新明朝,我来了。”朱高煦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风帆鼓满,战船破浪前行。庞大的舰队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很快消失在茫茫大海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