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妙调一字成“警句”

民国时期,有个对书法极度痴迷的李公,他对于有着“草圣”之称的于右任的书法作品极为倾慕,做梦都想拥有一幅于右任的真迹。为了达成心愿,李公想尽各种办法,好不容易得到了接近他的机会。

有一回,于右任被诸多烦心事扰得心烦意乱。可这李公完全没察觉到,还像个跟屁虫似的,紧紧缠着于右任,非要他题字。于右任实在拗不过,气冲冲地走进书房。很快,他拿着一幅卷好的宣纸出来递给李公。

李公如获稀世珍宝,一路上兴奋不已,逢人便炫耀:“我拿到于先生的墨宝啦!”这一喊,惹得亲朋好友们好奇心大发,纷纷跟在后面想一饱眼福。

到家后,李公满心期待地展开宣纸,众人一看,顿时哄堂大笑,纸上赫然写着“随处不可小便”六个大字。李公瞬间明白,这是于右任在嫌他不懂事、纠缠不休呢。他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盯着这六个字直发愣。

不过,李公脑子一转,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一拍大腿,连声称:“题得好!题得好!”大家都一头雾水,忙问好在哪里。李公神秘兮兮地说:“你们回去琢磨三天,再来就懂了。”

三天后,众人实在想不出其中门道,便又来找李公。一进家门,就看到正堂高悬一幅装裱精致的字——“小处不可随便”。原来,李公把“随处不可小便”的“随”与“小”二字剪开对调,重新装裱。这巧妙一改,让原本带着讽刺意味的调侃,摇身变成了富含哲理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