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青瓦与阳光之间

晨雾还未散尽,周媛已经带着卷尺和笔记本站在云栖巷42号的庭院里。苏青留下的装修清单贴满便签纸,她按着区域逐个检查:开裂的榫卯结构房梁、霉变的东巴纸灯笼、卡涩的雕花木窗棂。手机备忘录里列着十七项待办事项,第一条用红字标着「寻找传统木匠师傅」。

九月的阳光爬上照壁时,她蹲在厨房记录水电改造需求。老式铸铁水管渗出锈水,在水泥地上画出枯山水般的痕迹。阁楼突然传来瓦片坠落的脆响,惊得她碰翻工具箱——生锈的钉子滚进墙缝,竟带出一张2018年的民宿宣传单,背面印着「雨季记得每天检查屋檐排水槽」。

“小妹要找和师傅?“建材市场的白族老板娘用计算器敲出工价,“现在年轻人都不学榫卯手艺,我男人倒是会做现代轻钢龙骨。“她指着对面摊位,“去鹤庆银器店问问,老木匠常在那儿喝烤茶。“

周媛穿过堆满大理石瓷砖的过道,听见两个工人在讨论新型防水涂料。穿羊皮褂的老人坐在银器店门槛上刨木花,刨刀下翻卷的松木纹路让她想起母亲实验室的细胞切片图。老人听完她的来意,掏出老人机拨号:“我徒弟阿东在束河修老宅,工钱按每天八百算。“

午后暴雨突至,周媛躲在隔壁民宿的抄手游廊里记笔记。老板娘递来姜茶,指着屋檐的瓦猫装饰:“这是请七河镇老师傅烧的,比塑料排水管有用。“雨水顺着瓦当滴成珠帘,周媛摸到柱础石上的莲花浮雕,突然明白为何苏青坚持保留木结构。

次日清晨,她跟着阿东的皮卡车颠簸在碎石路上。后备箱里的电锯与墨斗盒相撞,发出奇异的合奏。“现代工具要配老手艺。“阿东嚼着槟榔笑出一口黄牙,“上周修文林村的百年老宅,用无人机拍完结构再开榫。“

施工现场的木屑在阳光里浮沉,周媛学看水平仪时,手机不断弹出群消息。顾南乔发来《古建筑修缮法规》,许念念推荐了大理扎染软装店铺,林知夏分享着喀什土坯房通风设计。她将阿东修复花窗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群里,顾南乔秒回:「榫头角度不符合《营造法式》第三章第五条!」

傍晚走访白沙古镇的民宿集群,周媛的帆布鞋沾满不同颜色的门槛土。某家店主展示着可拆卸的纳西族风格屏风:“既保留文化元素,又方便接待团客。“她摸着月光石铺就的露台,想起苏青账本里高昂的维护成本。

在樱花餐厅结识的广东老板娘拉她参加火把节筹备会。纳西阿妈教她用糯米浆调和石灰,“比化学粘合剂透气“。她沾满白浆的手指点开购物车,将环氧树脂改成传统材料,运费顿时涨了三倍。

暴雨夜核查预算表时,周媛发现瓦片报价超支40%。阿东在电话里叹气:“你要的手工小青瓦,只有龙蟠乡还烧,现在都改机制瓦了。“她翻出来丽江时带走的辞职信,背面草稿纸上画满瓦片排列方式。

次日天未亮,她搭上前往龙蟠乡的中巴车。沿途的向日葵田朝着雪山方向低头,烧瓦厂的黑烟在天际线处盘旋。厂长老和抽着水烟袋摇头:“订单排到明年三月,除非...“他指着堆积如山的次品瓦,“这些有细微裂纹,价格对折。“

周媛蹲在瓦堆前举着苏青留下的瓦当对比,裂纹在阳光下像冰花纹理。手机计算器显示的数字仍在警戒线徘徊,她突然想起许念念说“瑕疵有时是独特的印记“,咬牙订下全部次品瓦。

回程路上,她拐进忠义市场寻找替代灯具。卖铜器的摊主正在锤打酥油灯:“游客嫌不够亮,都买义乌产的玻璃灯。“周媛摸着灯座上的东巴经文,将采购清单里的LED灯串改成手工铜灯,预算缺口又扩大五千块。

深夜在客栈大堂修改设计图时,老板娘的儿子阿木凑过来:“姐姐要不要试试夯土墙?我们老宅有面墙掺了糯米和羊毛,暴雨都不塌。“他翻出手机照片,墙上深浅不一的纹路宛如现代艺术画。

周媛在群里发起投票:保留斑驳的原墙还是刷环保乳胶漆。许念念秒选“原墙+灯光投影“,林知夏建议“做防虫处理“,顾南乔附上《历史建筑外立面保护条例》。她摸着起皮的墙灰,突然发现某处剥落面露出二十年前的电影海报——苏青说的那位画家,或许也曾在此驻留创作。

周末参加民宿主交流会,周媛的帆布包里装着样品瓦和三种腻子粉。穿摩梭族服饰的店主分享太阳能供暖系统,BJ来的设计师推荐生态污水处理装置。她笔记本上记满矛盾点: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传统工艺与现代舒适、个性美学与游客需求。

黄昏时分,她蹲在云栖巷42号的门槛上吃盒饭。阿东的徒弟们正在更换腐坏的檩条,刨花落在酸菜鱼饭里像撒了层木屑。手机响起转账提示音,顾南乔把年终奖打过来:“算我入股三间客房。“随后到账的还有林知夏的援疆补贴和许念念的离婚财产分割款。

周媛将脸埋进沾满石灰的掌心,温热的液体从指缝渗进青石板缝隙。暮色中,隔壁院子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穿工装裤的年轻人正往墙上安装某种金属框架。他转身时工具箱碰倒竹篱笆,几枝野蔷薇跌进周媛的庭院,在月光里开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