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抉择
- 九零风云:用未来改写现在
- 喃啵菟No.2
- 1341字
- 2025-04-04 03:17:49
1998年1月,香港中环的霓虹灯在冷雨中显得格外刺目。林安然站在安馨集团顶楼的落地窗前,俯瞰维多利亚港的货轮缓缓驶过。张慧推门进来,手中的财务报表被雨水打湿了一角。
“泰国、印尼的经销商集体要求延期付款,韩元兑美元汇率暴跌35%。”她的声音发紧,手指点着东南亚市场的数据曲线,“周子航在《亚洲财经》发文,说我们的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林安然转身拉开保险柜,取出一沓泛黄的合同:“联系新加坡淡马锡,抵押三条冷链物流线换取过桥资金。”她刻意略过“健力宝”三个字——那是周子航埋下的舆论炸弹,此刻绝不能触碰。
深夜的临江机械厂,王建国正带人拆卸最后一批R22制冷剂压缩机。紫外线灯扫过生产线时,他突然僵住——某台机器的铭牌上,赫然印着“振华会HK-1997”的钢印。
“林总!周子航在金融危机前就改造了我们的设备!”他的对讲机里夹杂着金属碰撞声,“这些压缩机里藏着微型信号发射器,能远程操控温度参数!”
林安然抓起扳手砸向控制台,飞溅的火星中,她想起父亲1990年的实验室日志:“制冷剂稳定性测试异常,疑似外部信号干扰。”二十年的阴谋,竟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显形。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闪烁着病态的绿光。陈国华将一摞股权变更记录摊在桌上:“周氏通过37家离岸公司,持有安馨集团12%的流通股。”他的放大镜停在一家名为“星海物流”的壳公司上,“这家企业连续三年亏损,但周子航上月突然增持至19%。”
林安然用钢笔尖戳破“星海物流”的财报,墨水在“固定资产-冷链仓储”一栏晕染开来:“他在为借壳上市铺路……但为什么要选这家公司?”
窗外雷声炸响,张慧冲进来:“查到了!星海物流的冷库地皮,正好毗邻我们规划的半导体产业园!”
柏林国际制冷展的镁光灯下,林安然掀开新款无氟冰箱的冷凝管护罩。德国TUV认证官举起检测仪,液晶屏上的臭氧破坏值定格在“0.000”。
“这是全球首款通过蒙特利尔公约认证的冰箱!”她故意提高音量,目光扫过角落里的周氏集团代表,“安馨的无氟技术专利池已开放授权,欢迎同行共同推动环保变革。”
当天的《法兰克福汇报》头版,林安然与德国环境部长握手的照片旁,配着醒目的标题:“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技术之光”。而周子航预订的展台,因“设备安全隐患”被组委会临时查封。
1998年3月,香港廉政公署的突击检查持续了72小时。当探照灯照亮振华会地下金库时,成箱的1997年泰铢现钞正在霉变。林安然戴着手套翻开账册,指尖停在某页——周子航通过星海物流,向二十七家券商支付了“借壳上市咨询费”。
“他在模仿我们的资本路径。”陈国华指着加密账目,“星海物流的冷链牌照,可以完美承接安馨的上市资产。”
林安然突然扯开星海物流的股权结构图,在层层嵌套的离岸公司中,某个熟悉的名字让她瞳孔骤缩——那是父亲1990年合作过的港务局高官,如今已是证监会发审委委员。
上海浦东的晨雾中,安馨集团的旗舰店挂出“庆祝亚洲业务逆势增长”的横幅。林安然站在装满财报的碎纸机前,将星海物流的股权分析报告塞进粉碎口。
“联系中信证券,启动‘白鹭计划’。”她对张慧露出罕见的疲惫笑容,“周子航给我们准备了最好的壳,怎么能让他失望?”
碎纸机的嗡鸣声里,1997年的金融危机正式画上句号。而玻璃幕墙外的陆家嘴,第一缕阳光正刺破云层——那里即将诞生A股首支家电科技股,但此刻无人知晓,这场资本游戏的终章,早在八年前的某个雨夜就已写下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