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借用工程排
- 1982:从归国华侨开始
- 红樱煨雪
- 2001字
- 2025-03-19 18:00:03
开荒。
关于这个名词,放在北大荒的五十年代,可以说,对于东三省的人来说,印象极其深刻。
在1979年的时候,整个龙江省的开垦面基,已经达到3200万亩。
也正是在这么几十年的开荒下,这才让“北大荒”摇身一变,变成所谓的“北大仓”。
早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北大荒开垦条件恶劣,气温低,有沼泽,野外还有狼群。
每一条垄沟中肥沃的黑土地,都是建立在前人血与汗的基础上。
如今到了1982年,大规模的集中开荒,已经不再出现。
然而还是有些地方,像是红星农场一样,小规模地开荒地。
……
当陈振东带着自己的金牌业务员,还有工厂技术骨干,来到红星农场的时候,听到的就是这样一系列关于开荒的言论。
放眼望去,黑土地上几个铁疙瘩,正在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个劲儿地在田埂上,跑得欢实。
老邵站在陈振东身边,就忍不住开口:
“想当年农场开垦的时候,还是用老毛子的康拜因收割机。后来省里面、市里面的农机厂,就按照毛子货,仿制改进。说起来,国营单位里,说不定还有东方红-2.5的收割机放着。”
陈振东身后的几个大学生,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一副工科男的样子。
在左顾右盼的过程中,似乎对于这所谓的康拜因收割机很是感兴趣。
其中一个来过兵团农场,当过知青的大学生,这会儿就推了推眼镜:
“陈老板,这几辆康拜因,都是一把老骨头,估摸着浑身上下都快要散架了。咱们农机厂……有这样的项目吗?”
要么说人是大学生呢。
陈振东还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他一边在前面走,一边半是思忖的开口:
“82年这会儿,国内对于农机需求量大。就像是咱们以前开发的小型拖拉机,其实也对于兵团农场来说,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可结果呢?还不是卖的脱销,连带着厂子里面的机器连轴转。”
“但是我总觉得吧,想要让农机这一块儿可持续发展下去,咱们得打出自己响亮的名声来。”
“就像是这个康拜因收割机,你说咱们能做吗?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做的时候,我希望,咱们的技术骨干,不是一昧地仿照,而是要整理出自己的一些真东西。”
“就比如咱们手头有发动机图纸,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这方面,加大马力,赶紧零部件结构。”
“又比如收割机可以加装旋转拨草轮、重型刀片,这样更适合开荒。还有什么履带行走沼泽地……”
陈振东说着自己的想法。
他其实也不是机械系正儿八经的大学生。
只不过是因为老爷子在阿美利加有许多农场,像是这个时候,阿美利加的农场那边已经实行机械化生产,完全可以对标美国凯斯IH-1600等系列的农机,转而拓展思路。
有的时候,相比起学历,见识面和信息差,反而更为难得。
如今一听陈振东的诸多设想,他背后的那群大学生,当时就眼睛就亮的跟灯泡似的,只觉得自己被陈振东一说,思路顿时就打开了。
有些年纪轻,比较跳脱的,当时就对着陈振东夸起来:
“陈老板,你懂得可真多!”
陈振东一抬眉:
“那可不!”
这人夸一句还喘上了。
那些大学生跟着一块儿笑起来,只觉得陈振东可比那些国营单位里的领导,要平易近人许多。
甚至还有人心中庆幸。
还好当初跟着陈振东支农实践来了,这才能接触那么多学校里接受不到的知识。
别的不说,农机厂里的邵师傅,还有进口的生产线,这些都是宝贵的实践经验……
反倒是之前去国营厂子里的几个同学,听说到了那边,百般不适应。
就算到了车间第一线,里面的技术员也是藏着掖着,不肯把真本事教出来。
这样比起来,老邵技术员简直不要太老实,太掏心掏肺!
有人这会儿半是试探,半是笑嘻嘻地开玩笑:
“陈老板,你这厂子啥时候做大点。毕业后,能有我一个位置吗?”
陈振东乐了:
“想要做大做强,还得靠你们这些技术骨干,才能研究出好的农机。你们哈工大的学生,怎么说也是跟我一块儿打拼过的,到时候你们想来,我欢迎至极!”
甭管到时候怎么样,但是这会儿陈振东说出这话,一帮年轻的大学生,愣是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或许,现在农机厂还只是一个五六十人规模的小厂子。
但换个角度去想,这个时候就跟陈振东一块儿打拼,那将来他们岂不就是厂子里的一代元老?
陈振东画了个大饼,成功把这帮大学生给忽悠瘸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边的马场长匆匆赶来。
远远的,甚至还没看见陈振东的人,这会儿就传来了爽朗的笑声:
“陈同志咋还有空来我这儿溜达呢?今天说好了,一定得在咱们这儿吃完饭再走!咱们食堂里,大师傅做的小炒菜,那简直就是一绝!”
哧溜。
大师傅的小炒?
原本在学校啃窝头的大学生们,愈发觉得……跟着陈老板有肉吃。
马场长热情,陈振东表现得比他还热情。
花花轿子众人抬。
眼看陈振东这么给面子,马场长的态度也愈发和善起来。
好不容易扯了几句犊子,陈振东看出这位场长不是那种弯弯绕绕的人,索性就把来意说清楚了。
“你这是……要借农场里的工程排?”
工程排,这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
在北大荒农场里面,一个工程排有30-50人左右,一般是负责水利、基建、桥梁、房屋、道路等等,其中也不乏有下乡的知青和各种技术骨干。
因为农机厂要扩建,势必就要解决单身职工的住宿问题,于是陈振东就把念头打在了农场的工程排上。
对于造房子、搞基建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些工程排更专业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