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孙武

【地点:吴王宫内】

吴王宫内,灯火通明的大殿之上,吴王夫差正慵懒地倚在龙椅上,怀中抱着美人西施。

他轻抚着西施的柔荑,低声问道:“爱妃,今日感觉如何?那郎中配制的草药可有见效?”

西施微微抬起头,露出一丝浅笑,声音柔弱却带着几分疲惫:“大王,确实有些起色。不过这草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我的病估摸着还是要等到祭祀大典之后才能彻底解决。”

夫差闻言,神色略显忧虑,但随即又强颜欢笑地说道:“爱妃不必担心,祭祀大典很快就会举行,到时候你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说着,他端起一杯美酒递给西施,“来,让我们对饮一杯,暂时忘却这些烦忧吧。”

就在两人调情饮酒之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大殿的宁静。

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单膝跪地禀报道:“大王,孙武将军求见!”

夫差放下酒杯,眉头微皱:“这个时候找朕何事?”

他挥了挥手示意传令。

片刻之后,孙武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入大殿。

他身披一套深褐色的精铁铠甲,表面经过精心打磨,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铠甲上点缀着几处简约却不失威严的纹饰,彰显出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他的腰间悬挂着一柄长剑,剑鞘古朴无华,但却透出一股沉稳的力量感,仿佛随时准备应战。

孙武的脸庞方正刚毅,眉宇间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犹如两颗寒星,扫视四周时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威慑力。

在他身后跟随的两名侍从,更是将这位一代兵家之祖的气势衬托得淋漓尽致。

左侧的侍从身材高大魁梧,肩宽背厚,浑身肌肉线条分明,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猛士。

他的双手紧握一把丈八长矛,矛尖锋利如月牙,闪烁着冰冷的寒芒。

尽管只是站在那里,却给人一种山岳般的压迫感,仿佛只要一声令下,他就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敌人。

右侧的侍从则显得更为机敏灵活,身形矫健,动作轻盈。

他背着一张雕花硬弓,箭囊中插满了羽箭,每支箭都打磨得极为精细。

他的目光警觉而专注,不断扫视着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没有任何潜在威胁靠近他们的主君。

孙武带着侍从行礼过后,他直截了当地说道:“启禀大王,我已收到消息,雪浪部落附近发生了一些小事情。”

夫差愣了一下:“哦?说来听听。”

孙武沉声答道:“据报,我两个儿子——孙敌和孙明,以及伍子胥将军的义子卫斯,均已率兵前往雪浪部落。他们似乎是为了争夺开挖暗河时发现的先古陵墓而行动。”

“什么?”夫差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竟敢如此放肆!区区一座陵墓,竟然让自家人争得不可开交,传出去成何体统?”

孙武低头拱手,语气中透着一丝愧疚:“大王息怒,臣管教不严,致使二子行事鲁莽,实属不该。为了控制局势,恳请大王允许臣带领三千精兵前往雪浪外围观察,并随时准备介入平息纷争。”

夫差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准奏!你去吧,务必尽快稳定局面。如果发现有人违抗军令,擅自行动,绝不姑息!”

孙武郑重地应了一声:“是,大王放心,臣定会妥善处理此事。若是必要时刻,即便生擒逆子也在所不惜。”

待孙武退下入座后,夫差轻声长叹一声,转头看向西施:“爱妃,你看这都是些什么人啊!为了点资源就闹得沸反盈天,简直让我寒心。”

西施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柔声安慰道:“大王不必太过生气。毕竟这些人都是忠于吴国的将领,只是偶尔一时冲动罢了。相信孙武将军一定能化解这场风波。”

夫差点了点头,却又忍不住说道:“可是这样一来,岂不是让外人笑话我们吴国自家人打自己人?真是丢尽了脸面!”

西施笑了笑:“或许这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只要最后事情圆满解决,就不会留下任何负面影响。”

夫差听罢,心情稍有好转,但仍旧难以完全释怀。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喃喃自语道:“希望孙武能迅速平息这场纷争,否则朕怕是要被这些不听话的儿子们气死了。”

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西施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她抬起头问道:“大王,听说孙武将军正在撰写一部兵书,不知是否已经完成?”

夫差想了想,回答道:“哦,《孙子兵法》吗?确实听他说过这件事。据说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只差最后的润色工作。这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军事著作,将来必定能为吴国带来巨大的帮助。”

西施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那这部兵书的内容一定非常精彩吧?”

夫差笑着点头:“没错。孙武将军将毕生所学都融入其中,详细阐述了战争中的各种策略与技巧。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能从中找到答案。”他转头看向西施,“爱妃,你可知道这部兵书的由来?”

西施摇了摇头,眼中带着几分好奇:“大王,我只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却不知其背后的故事。还请孙武将军为我们详细讲解一番。”

听到这话,孙武微微一笑,起身缓步上前,语气平和却充满力量:“启禀大王、娘娘,撰写《孙子兵法》的初衷,源于我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战争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厮杀,更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我希望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一份可以借鉴的指南。”

“那么,将军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夫差饶有兴趣地问道。

孙武沉吟片刻,说道:“确实不易。起初,我只是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但很快发现这些内容零散无序,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于是,我花费数年时间反复推敲,删减冗余之处,补充遗漏之点,最终才逐渐完善成今日的模样。”

西施忍不住插话道:“这一定耗费了将军大量的精力吧?吴国边疆战乱不断,写书会不会影响将军带兵打仗。”

孙武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不会,也会,写书期间我还曾多次深入战场观察实战情况,并与诸多将领交流心得。可以说,《孙子兵法》不仅是我个人的心血结晶,也是整个吴国将士智慧的集合体。”

随着孙武的话语展开,大殿上的气氛变得愈发庄重。

原本窃窃私语的门客们纷纷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位传奇将军。

连一向温婉疑虑的西施也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夫差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将军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统帅,更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现在,请您选取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兵法,为我们拆解一下吧,让我们欣赏一下你这些年的成果。”

孙武拱手应道:“遵命,大王。臣选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条,因为它贯穿了整部兵法的核心思想。”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开始讲解,“指的是在战争中,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实力、特点及意图。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作战方案。”

夫差若有所思地问:“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呢?”

孙武回答道:“首先,‘知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军队有清晰的认识,包括士兵的数量、装备的质量、将领的能力等。其次,‘知彼’则需要依靠情报搜集和分析,掌握敌军的动向、弱点以及可能采取的战略。”

西施听得入迷,不禁问道:“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又该如何应对?”

孙武笑了笑:“这就涉及到灵活运用策略的问题了。例如,可以通过声东击西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地形优势设伏,甚至采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方联盟。”

就在君臣三人热烈讨论之际,大殿上的几名门客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开口称赞。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率先说道:“将军此言真乃金玉良言!若是天下人都能领会这样的道理,何愁不能建立万世基业?”

另一名年轻的文士紧随其后:“不仅如此,以后这部兵书的价值将远超军事领域。它蕴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治国理政,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决策。”

第三位门客更是直接惊呼:“这哪里是一部兵书,分明是一部涵盖世间万物规律的奇书!若能流传后世,必将造福千秋万代!”

第四位门客附和道:“正是如此!试想,若有人掌握了书中精髓,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最后,一位沉默寡言的隐士模样的人缓缓开口:“诸位所言极是。不过,我认为《孙子兵法》的最大意义在于要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因为唯有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才能更加珍视安宁的生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孙武的《孙子兵法》表示赞赏。

大殿的一角,几名门客低声议论起来,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与嘲讽。

“哼!将军此举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吧?”其中一位衣着华丽的门客冷笑道,“打仗终究是要靠实力说话,这些文字上的东西不过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罢了。”

另一位年长的门客也附和道:“没错!撰写兵书固然耗费心力,但战场上拼的是真刀真枪,不是几句空洞的道理。将军这么做,岂不是在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

还有一人更是直言不讳:“依我之见,《孙子兵法》再精妙,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若是遇到真正的强敌,这些理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不如把精力放在训练士兵、打造武器上更为实际。”

他们的声音虽不大,却还是传入了孙武的耳中。

他微微皱眉,却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平静地说道:“诸位有所不知,兵法并非仅适用于战场,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总结规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吗?”

随着反驳的声音逐渐增多,大殿上的气氛变得愈发热烈。

支持者与质疑者各自据理力争,一时间你一言我一语,争辩声此起彼伏。

有人为《孙子兵法》的深邃智慧拍案叫绝,也有人对其实际效用提出尖锐质疑。

甚至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侍从和低阶官员都忍不住加入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一刻,身份地位仿佛被抛诸脑后,无论是权倾朝野的大臣,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吏,每个人都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

夫差饶有兴致地听着这场辩论,并未急于表态,而是任由众人自由发挥。

他发现,这样的交流不仅让每个人的观点得到了充分展现,也让孙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而西施则静静坐在一旁,时而点头赞同,时而陷入沉思,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

随着时间悄然流逝,夜色渐渐加深,烛火摇曳间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脸庞。

终于,孙武抬头望向窗外,只见天际已泛起微微暗蓝,星辰隐约闪烁。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随后起身向吴王深深一揖:“启禀大王,夜已深,臣不敢久扰,请容许臣告退。”

夫差回礼道:“将军辛苦了,今日的讨论令朕受益良多。希望你继续完善这部著作,它必将为吴国乃至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孙武再次鞠躬致谢,然后转身离去,他的背影融入夜幕之中,却将那股智者的光芒留在了每个人心中。

夜色渐深,大殿内的烛火摇曳不定。

夫差与西施继续对饮谈心,仿佛刚才的快与不快早已烟消云散。

多元时空之下,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一场围绕先古陵墓的争夺战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