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天时地利

“实在是毒计啊!”严嵩也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大明朝与鞑靼人这些年来交战何曾少了?

鞑靼人靠的便是身在马背之上,进攻退守都是万分灵活,便是打了败仗,那就一跑了之,若是胜了,那边乘胜追击。

因此上明军屡屡吃亏。

可是若说除了这一点优势之外,鞑靼人在谋略方面,一直非其所长。

可是这一次,鞑靼人分明也开始动了歪脑筋了啊!

“严阁老有所不知,如今那鞑靼俺答汗的身边,有几个汉人,据说为首的叫做赵全,本来是河北一带白莲教的匪首,后来逃窜出关,投在了那俺答汗的手下,此人极为狡诈,又对于我大明朝的虚实以及边关的防务十分清楚,所以自从此人投靠了俺答汗之后,咱们要对付俺答汗便更加难了!”

“白莲教?那不是旁门左道吗?”严嵩眼珠一转,道:“难道他俺答汗身边有妖人,咱们身边便没有高道吗?”

严嵩转过头去朝着嘉靖皇帝施礼道:“皇上,以老臣看,是到了请包天师出关的时候了!据说这赵全在紫荆关下时,便败在了归有光的手上,那归有光不过是包天师的徒孙而已,如果包天师出马的话,料想这妖人必然要望风而逃!”

“黄锦?”嘉靖皇帝喊了一声。

“奴婢在!”黄锦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来到嘉靖皇帝面前跪倒道:“启禀主子万岁爷,包天师那边,奴婢一直看着呢,可是包天师一直说,这鞑靼人乃是天之骄子,北方地势极厚,非是那些渡海而来我倭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可比,因此要想剿灭鞑靼人,除非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足才行!”

“那包天师有没有说过,什么样才叫三者俱足呢?”嘉靖皇帝皱眉道。

“回主子万岁爷的话,包天师说……”黄锦眼睛四处瞟了一下,道:“包天师说,天机不可泄露!”

“哎!”嘉靖皇帝一声长叹。

真是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如今真是靠墙墙倒,靠屋屋塌啊!

大明朝京军中的精锐,被鞑靼人一支偏师打的落花流水。

大明朝的天师包悟来,还在望天等着打雷!

“皇上,刚才说的那件事!”徐阶试探着开口道:“老臣以为,天下俱是皇上的子民,既然到了京师门口,也只好放他们进来了!”

“放吧放吧!”嘉靖皇帝颓然坐倒。

盛名累人啊!

如今自己给自己打了一个圣君的金字招牌美滋滋地挂在脖子上,没想到居然被套住了。

如果此时居然不开城门,自己只怕真的要遗臭万年。

可是将这些人放进来,就意味着京师又多了不少嘴巴。

一旦城里的粮食吃光……

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其实,皇上,老臣万死进言!”突然之间,徐阶扑通跪倒。

“徐阁老有什么话,直说吧!”嘉靖皇帝突然觉得做皇帝真是痛苦啊!这些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一闭眼就都是噩梦。

“皇上,其实以老臣看,这鞑靼人进犯京师,最大的目的不过是想逼着咱们开通互市!”徐阶越说声音越小,一边说一边抬头看向了嘉靖皇帝。

严嵩心里一阵阵冷笑。

如此简单的事实,又有谁是看不出来的?偏偏是你徐阶最聪明?

其实在内心之中,严嵩早就一清二白,可是严嵩更加明白的是,这句话绝对不能说,说了也绝对没用!

嘉靖皇帝是聪明绝顶之人,同时又是极为自负之人。

在整个大明朝内,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照样将众多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这种成就使得嘉靖皇帝在面对他心目中的蛮夷之时,内心中充满了身为天朝上国皇帝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越是强烈,在被挫败之后就越是难以接受。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与鞑靼人开放互市之事,大家是明明看的明白,却是没有人敢说。

果然,嘉靖皇帝听了徐阶的话,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徐阁老,你的意思是,鞑靼人打到京师来,都是朕的错了?”

“不敢,臣不敢!”徐阶的脸都白了。他与严嵩不同,虽然也是爱官爱财,可到底还有底线,到底还在乎大明朝的江山。

可问题是,他说了不算啊!

如今皇上的一句话,就足以叫徐阶汗流浃背了!

“怎么着?要朕与鞑靼蛮夷签订城下之盟?朕还不是那等亡国之君!”嘉靖皇帝猛地站了起来,一甩袍袖,进了后宫去了。

几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徐阶从地上爬了起来,抹了抹脑门子上的灰尘,额头隐隐作痛。想与严嵩说话,严嵩却是一转身去了。

严嵩出了西苑,坐上轿子,往严府行去。

轿子中的严嵩闭目养神,心思却是转的极快。

从政数十年来,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如今京师所面临的困难的确很大,可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古到今,这平头百姓不过都是帝王将相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罢了!

天下这么多人,多死几个少死几个有什么分别?

只要我严嵩不死,只要我严家不倒,那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在内心之中,严嵩还想过 ,一旦京师城破,自己可以毫不犹豫地投降俺答汗,说不定还可以有一个从龙之功!

至于嘉靖皇帝!

你的天下在你的眼里只是一头猪,你都不当回事,又岂能怪别人?

严嵩回到书房的时候,发现朱载圳已经在等着了。

朱载圳见到严嵩,眼眶子顿时红了。

“严阁老,您老好歹要救救小王啊!”朱载圳哭了。

本来在万寿节寿宴之上,朱载圳就吃了大亏,本来一心想着扳回一局,哪想到如今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是他朱载圳上书当今皇上,痛骂严嵩避战不出,结果严嵩从善如流,派兵救援紫荆关,却遭遇大败,如今整个京师的形势大坏,究其原因,都是由朱载圳这一封奏疏起来的。

朱载圳心里悔恨无极,却也知道,此时此刻,要想有所转圜,必须要依靠严嵩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