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我教你一个乖

包大农叹了口气,道:“海大人一片为民之心,我是丝毫也不怀疑的,可是若说恢复剥皮之法便可以根治此事,我却不信!”

包大农摇头晃脑道:“古往今来,有几样行当是难以禁绝的,便是孔圣人再世,也只能徒唤奈何!”

包大农伸出一根手指,道:“这第一样,便是那做强盗的,不管是尧舜在时,或是明主治世,那世上的大盗毛贼,何时都不曾少了!”

“没错!”

海瑞黯然点头,他是熟读经史之人,自然知道包大农说的不错。

“这第二样么,就是青楼!”

包大农嘻嘻一笑道:“这行当自古至今,何时少了?便是当年太祖皇帝明令禁止,可也不过是禁了官面上的,这私底下的却难以禁止,便是当年孔圣人治鲁,也不曾听说鲁国便绝了这个行当!”

“没错!”海瑞忍不住叹了口气。

“还有一类,便是贪官!”包大农继续笑道。

包大农上前两步,盯着海瑞道:“你们这些儒生天天读什么圣人之书,说什么立志而圣则圣矣,可是这几千年的圣人书读下来,我倒想问问海大人,这古往今来,是贼多,还是君子多?是坏人多还是圣人多?”

“这这这!”海瑞一时瞠目结舌。

他一生所修所想,都是如何静心诚意,格物致知,一心往圣贤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孔老夫子也说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最后,包大农抛出了杀手锏。

连你们顶级膜拜的老祖宗都说了,这人啊,都好色,至于好德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老鼠就是老鼠,不管什么时候,那都是药偷粮食吃的!绝不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就宁可饿着肚子!海大人以为区区一个剥皮之法便能禁绝此事?你倒试试看将老鼠放到粮仓里,看他偷吃不偷吃!”

海瑞突然挺直了身子,道:“我海瑞……”

“闭嘴!”包大农忍不住翻了翻白眼,这抬杠也没有这么抬的!

这圣贤书读了几千年,也不过出来你海瑞这么一个奇葩!

再说了,自己要做贞洁烈妇就一定要逼着别人殉夫,也亏你海瑞想的出来。

“可是,可是!”海瑞叹了口气。

其实他岂不知包大农说的是实话,正因为这事难以禁绝,他才想起要用重典。

“所以啊!”包大农摇摇头,道:“海大人,我劝你止了这个念头才好,否则的话,不但你要一直受人排挤,便是皇上开了天恩,同意你的主张,你又能如何?这天下人如此之多,难不能你能一个个都拉去宰了?再说,便是你宰了一批,不过赶走一批,又来了一批,可又能如何?”

“这个……”

海瑞直翻白眼,这些天来,他天天想着恢复剥皮实草之法,憋着法的想在朝堂之上挑起事来,好与人争论一番,将这道理辩得明明白白,可是旁的大臣只要看他一张嘴,便转身溜了。

他自从上了《治安疏》以来,虽然嘴里不说,心里也多少有些骄傲,觉得这大明朝上下,俱是碌碌之辈,堪与言者无二三。

没想到今天,自己居然也有被怼的说不出话的时候。

可包大巴所说的,实在是打在了他的要害上。

孔子一生走遍列国,可到底不见重用,后世儒家虽然大行其道,可距离孔子克己复礼,恢复大道的理想却是越来越远了。

历朝历代,长久者两三百年,短者十几二十年的也有,可历朝历代,说来说去,害民者多如牛毛,爱民者屈指可数,便是海瑞,也无法否认。

更让海瑞尴尬的是,历朝历代那些害民的蠹虫,说起来个个是饱学之士,无论是宋朝的蔡京,还是后来的秦桧,一个个都是进士甚至状元出身。

便是当今的内阁首辅严嵩那也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

海瑞想到这里,忍不住叹了口气。

按说圣贤说的话自然是不差的,按照圣人指点去做人自然也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读了圣贤书的人,一旦中了举当了官,就把自己读过的书忘得一干二净呢?

圣贤书里说的句句在理,可读了圣贤书的人做的却是缺德带冒烟。

海瑞简直是难以理解。

海瑞皱紧了眉头,他自幼便读圣贤书,将这书中的一字一句当做自己行事的标准,做人的准则,这些年来,虽然屡屡碰壁,却从未质疑过圣人的言语。

“可是……便没有办法了吗?”海瑞皱紧了眉头,一滴豆大的泪珠流了下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海瑞仰天叹息。

包大农嘻嘻一笑,道:“要我说,海大人是读错了书,这天下第一等的书并非四书五经。这天下第一等的道理并非孔夫子的道理!”

“哦?!”

海瑞忍不住冷笑道:“不是四书五经,难道是小包先生读的《道德经》和《南华经》吗?难不成似令尊一般,每天烧香念经,就能拯救天下百姓吗?”

包大农正色摇头道:“要说这天下第一等的书,非太史公的《史记》莫属!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震铄古今的话,一句话道尽了古往今来所有之事!至于这第一等的道理嘛!”

包大农摇头晃脑地道:“我平素里没事,便喜欢翻看史记,我倒不是要做学问,只是觉得里面的故事好看的紧,尤其是有一段,讲汉武帝削藩的故事!”

包大农看了一眼海瑞道:“想必海大人也知道推恩令吧?”

“推恩令?”

海瑞就是一愣,他自然知道这推恩令乃是汉武帝所颁布的一道法令。

汉朝初年,刘邦分封诸侯,后来虽然剪除了异姓诸侯,却不料刘姓诸侯势力越来越大,渐成尾大不掉之势,一直成为汉朝朝廷的心腹大患。后来经过了汉文帝削藩,继任者汉景帝又强力削藩,逼出了七王之乱,差点搞到不可收拾。

刚才包大农所提到的晁错,便是在汉景帝时丢了脑袋。

可是这各大诸侯国的麻烦,到了汉武帝时,随着汉武帝手下大臣主父偃的一篇上书,就彻底解决了。

这一篇上书便是《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