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最偏僻的乡村,依然能走出去一两个才俊,他们或多或少都在村子里留下了一些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被家长们不厌其烦地讲述给孩子们,或讲述他们求学的艰难,或讲述他们学习的刻苦,或讲述他们的与众不同。我自小就听过了许多个励志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一共有两个。
我最熟悉的,是一自己(同宗)的丙杰哥。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一样,都是乡村教师。他长我十岁,常去我家同我父亲聊天,因此我对他印象深刻。“你丙杰哥在BJ读书的时候,每到周末都会去公园或者景区给外国人当导游或者翻译,赚了许多钱。”父亲常以这句话来教导我,我至今不知父亲的用意是让我独立自主还是让我像丙杰哥一样脑袋灵光,赚许多钱。在BJ读书,被村子里的长辈们视为耀祖之事。年幼的我依稀记得,村子里有人考上了大学,乡里派人敲锣打鼓地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家中,那热闹的场面让我颇为触动,我羡慕他为父母争了荣光。年少时期的我,贪玩成性,因此学习成绩一般,父母亲至今谈起年少的我,仍少不了许多叹息。
再说回丙杰哥,他确实是个能人。他读大学时,李阳疯狂英语风靡校园,全国中学掀起了一阵“疯狂英语”风。他嗅到了商机,于是在大学假期时,就在村小学里办起了小升初英语培训班。彼时,英语是什么稀罕物,我尚不知道。在那个封闭的中原村庄,小学并无英语课程,即使有,也无老师可教。于是,在我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报了英语学习班。时间已过去太久,我甚至不记得是自己主动要求进步,还是父母帮我报的班,不过我还是倾向于是自己的选择,因为父母强迫我做的事情,我能别扭许久。但学习英语这件事情,好像让我兴奋而难忘。我们就从字母、音标开始教,丙杰哥和他大学同学(现在的妻子)分别教我们不同内容,学习班里一共有17人。开课的第一天,丙杰哥先是告诉我们,学英语,不要怕丢人,不要怕开口。然后在课堂上让我们大声诵读英语单词,我们从最开始的窃笑,到最后十分投入,声音大得响彻校园。“P-I-C-T-U-R-E,picture,图片,照片;P-I-C-T-U-R-E,picture,图片,照片”他在台上大声地领读,我们也在台下认真地复诵。就这样,我人生中学习的第一个单词就是“picture”。
一个多月的英语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到了初一之后,我的英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初中三年,我当了三年的英语课代表。
我对丙杰哥的了解更多地是从父亲处得来,他们偶有联系,后来得知他携家眷从BJ回到了郑州发展,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丙杰哥的事迹是我听过最多的,也因为熟悉的原因,所以我在心里也是认可度最高的。
故事的第二个主角是马新中,我对他并不十分熟悉,甚至由于年纪差距太大,我没有见过他。关于他的事情,更多地是从父母亲或村子里不同的人口中得知。他原本是一名乡中学的教师,但是凭借自己不断学习,考出了大山,最终走上了仕途,最让人乐道的就是他的名言“闲谈不过三分钟”。这个村子里妇孺皆知的“现代典故”是从他的一个长辈那里得来的,马新中在外地求学的时候,他家族中有个长辈去当地办事,事情办完之后去探望他。长辈到了之后,他端茶倒水热情招待,但仅仅是过了几分钟之后,他就去忙手头的工作了。长辈不知道是否哪句话说错了,受到年轻后生的这般冷落,直到他看到马新中在门后贴的一句话“闲谈不过三分钟”,于是他悻悻与之告别后便回家了。回村子之后,长辈将这个遭遇讲给别人听,他的原意可能是想得到一些舆论的安慰,比如“这孩子真是不知道啥是啥,老哩(长辈)去了也不知道好好招待招待,真是不懂事”。然而传着传着,这竟成为了一个乡村“励志典型”,被家长们当做铁训用来教导顽劣不惜时的孩子。我后来得知这句话是民盟创始人之一沈钧儒的名言,马新中将这句话引用,是用来自省的。但人们愿意相信,这句话就是出自马新中之口,他这样优秀的文化人能说出这样发人深省的名言,并不令人意外。
我甚想与走出村子的才俊们聊一聊,那个遥远的村庄是连接我们的纽带,我想知道他们心里的故乡,是否如我一样。也想把人们对他们的敬重如实传达,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在村子里被不断流传,影响了许多孩子。
在那个传统的村庄,村民们信奉读书改变命运,他们给予知识分子足够的尊重,外出经营而后衣锦还乡的有钱人不能与之相比。这不能不让人与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重文轻商”的文化属性联系在一起,这个微小的村庄,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她的身上有无数个村庄的影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无数个如此的村庄哺育了大量的寒门学子,他们走出了大山,告别了村庄,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国家或城市,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时间终将会洗刷掉他们身上的泥土气息,拉开他们与乡村的距离,但远方的乡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故事被不断流传,成为敦促孩子成材的标杆和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