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观无量寿佛经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19字
- 2025-04-06 08:09:19
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不仅考验了工匠的技艺,也使得每一个故事更加凝练和富有深意。
在整龛造像的中部,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三圣御制佛牙赞》。
此碑原刻于庐山乾明寺,碑中由三个“王”字重叠组成的字即今天圣贤的“圣”字,指的是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
这块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佛教密宗的神秘文化,包括秘密的仪式、秘密的咒语以及一些秘密的文字。
————————————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这件宏伟壮丽的石刻艺术珍品,创作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公元1174年至1252年),历经近80年的历史沉淀。
龛高达到800厘米,宽度更是惊人的2160厘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整座造像共计雕刻了169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和人物形象,布局精妙,层次分明。
观经,作为佛教净土宗所尊崇的三大经典之一,与《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并列,其地位举足轻重。
这部经典以其神话般的生动描述,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西方净土的种种美好景象。
在那里,人情伦常尽善尽美,衣食住行无不精致考究,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仿佛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国度。
《观经》宣扬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皆具佛性,即便是那些犯下十恶不赦罪行的恶人,只要能够真心悔改,修持善法,严守戒律,并反复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意为致敬),便能在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享受那无限美妙庄严的生活。
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教义,使得《观经》在被译成汉文之后,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反响。
正因为《观经》所描绘的极乐世界如此美好诱人,它成为了众多僧徒遵循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
许多高僧大德都对其推崇备至,并纷纷为其撰写疏钞,进行详细的诠释和注解。
例如,北魏的慧远,隋朝的智恺、古藏,以及唐朝的善导等,都留下了宝贵的注释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高僧们对《观经》的注释多达十余种,这些注释不仅丰富了净土宗的理论体系,也为后世学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传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在庐山邀集了十八位僧俗人士,共同成立了“白莲社”,他们结社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此被后代尊奉为净土宗的始祖。
然而,实际上,直到唐太宗时期,净土宗才真正得以创立和弘扬。
这主要归功于昙鸾的再传弟子善导,他大力提倡和弘扬净土思想,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净土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随着净土宗的兴盛,表现《观经》内容的绘画和刻像也开始风行一时,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
在敦煌莫高窟中,有近百幅《观经变相》壁画,这些作品历经四百余年,基本上全部创作于初唐(公元618年)至北宋瓜沙曹氏归义军政权灭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