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交车的启示:一项劳动的两重价值

在经济界,职工双重劳动率先被交通运输领域的公交公司和体育界的运动队所采用。这两个行业通过发挥职工双重劳动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各自的盈利能力,大幅改善了经营效益,是发掘和利用职工双重劳动的成功案例。在其他行业中,企业也亟待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发掘职工双重劳动的巨大潜力。数十年来,中国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以专业化分工为原则,不断向单一的排他性劳动寻求效益。这不仅导致众多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而且发展潜力也日渐枯竭,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时代特点越来越难以兼容。

有些企业不仅已经注意到职场双重劳动所蕴藏的极大价值与机遇,而且还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举措来开发职场劳动的两重性,借此大幅提高经营效益。其中公交公司的运营举措就特别具有代表性。

公交公司原本是以运营公交车来获利,依靠为乘客提供交通服务来赚钱。可是相当多的公交公司发现,许多公交线路仅凭出售车票这一项收益,很难盈利。在此情况下,各家公交公司就纷纷另外寻找获利的途径。

于是许多公交公司开始招揽广告业务,把各种商品的广告喷涂在车身内外。由于公交汽车是为广大公众提供服务的,又是运营在公共场所,所以每天都与大量的社会公众接触,非常适合进行广告宣传,也很容易招揽到广告。结果公交公司通过为其他企业打广告,挣得了大笔的广告费,显著提高了经营效益,大幅增加了公交企业的利润。

公交公司通过为其他企业做广告来增加收益,就是抓住了职场双重劳动所蕴藏的价值:司乘人员一方面每天在接送广大乘客,为他们提供交通服务;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公交运营,为其他企业做广告。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公交公司还是司乘人员,他们都没有为此额外多付出劳动,可是公交公司及其职工所创造的收益却比以前大幅增长。职场双重劳动虽然没有让公交公司和司乘人员多付出劳动,但是劳动的结果和回报却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公交公司利用职场双重劳动增加企业效益,这种经营方式也被其他一些行业所效仿。我们看一看体育界:无论是排球还是篮球,也不管是足球还是手球,运动员身上所穿的球衣经常印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其目的就是球队希望借助广告,来增加经营的收益,以此提高球队的经济效益。

各家球队和运动员与公交公司及其司乘人员一样,虽然并没有付出更多的职场劳动,但是创造的收益却有了大幅提升。因为运动员的比赛作为一种在公共场所进行的职场劳动,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向广大观众奉献精彩的比赛,展示技艺;另一方面还通过比赛为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做广告。

职场双重劳动中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收益,使得它已经成为企业界亟待发掘的一个宝藏,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那么,双重劳动为什么需要被提上企业的工作日程呢?

首先,现在各行各业普遍都在按照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所阐述的理念进行经营,集中精力追求职场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不断从职场单一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中寻求效益。不管是企业还是职工,都纷纷追求排他性的专业化劳动,想方设法地挖掘排他性专业化劳动的潜力。长此以往,在提高经营效率上众多企业已经纷纷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导致竞争门槛越来越高,企业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低,发展的潜力日渐枯竭。当代企业亟须跳出这一经营的怪圈。

其次,专业化分工强调劳动的排他性,要求职工在工作岗位上集中全力只做一件事,希望以此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劳动效率。在此压力下,企业很容易不断追求专业化分工,导致一味片面地向职场排他性单一劳动要效率,纷纷选择不断延长在职场里的劳动时间,要求职工每天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这样做的后果是,员工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效率不断下降,这将会严重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益。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对追求生活与消费的愿望日渐迫切,需要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如果企业劳动时间过长,职工即使在经济上有消费的能力,也很难享有生活和消费的机会。数十年前企业职工之所以能够接受较长的劳动时间,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广大社会公众的收入都极其有限,个人的报酬很低,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即使有很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也没有消费的经济能力。

在当时那样的经济条件下,广大社会公众进入到企业中,最渴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加班加点地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报酬,尽早摆脱贫困状态。而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是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还是广大社会公众的生活和心理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宏观经济形势和广大社会公众需求心理的巨大变化,让当代企业左右为难:出于竞争的需要,企业亟须延长劳动时间。而由于职工现实需求和心理的变化,企业又难以进一步延长劳动时间。因为一旦延长劳动时间,企业不仅招工非常困难,而且职工的流失也会更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

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还想一味地借助职场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从单一的排他性劳动中追求效益,力图以此作为提高企业效率的经营方式,这种思路已经非常陈旧了。而从职场双重劳动中寻求更高的收益,将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

那么,为什么经济界至今依然很少有企业毅然决断地选择从职场双重劳动中追求更高的收益呢?难道企业界竟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机遇吗?这个疑问正好点到了问题的症结。

虽然职场双重劳动里潜藏着极大的效益,但是当代企业要想真正地把这种潜在的效益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却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公交公司为例,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公交车固然能够为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做广告,但是公交公司能否招揽来广告业务,这一决定权根本就不在公交公司的手里。因为任何一家企业花钱请人做广告,都要权衡一下成本与收益。

如果某一路公交车运营在大都市的繁华商业区,公交公司就可以很容易招揽到广告业务,可是如果公交车仅仅运营在乡村一个比较偏僻的线路上,地广人稀,恐怕就很少有企业会让公交公司来为自己打广告了。

这个道理在体育界也同样适用:一支球队倘若比赛成绩比较好,公众关注度很高,就比较容易招揽到广告业务;而相当多的球队由于成绩平平,公众关注度不高,比赛的上座率和收视率都很低,就很难招揽到广告。

公交公司如果招揽不来广告,就无法通过运营乘客来推介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司乘人员职场劳动的双重性随之也就无从发挥,更无法将其从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收益。排球队、篮球队,以及各种类似的企业运营都是这个道理。

更加重要的是,无论是公交公司还是球队,都是非常特殊的行业和企业,并不属于经济界和企业界普遍所指的行业和企业。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不在公共场所中进行,而是仅仅在一个固定的封闭场所内进行。例如,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和经营就是在企业内进行,不对公众开放。

而公交车则是在公路上运营,对公众开放,供大家乘坐。排球队和篮球队也是一样。它们的比赛都对公众开放,甚至还有电视转播,也是公开进行的。它们的经营活动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开放性,具有广告功能,可以招揽到广告。而像汽车制造厂这样的普通企业,则不具备观赏性,所以无法直接借鉴公交公司和运动队的经营思路,更难以借助广告来提升员工职场双重劳动的效益。

众多行业的大量企业之所以时至今日都难以像公交行业和体育界那样,以广告的方式发挥职场双重劳动的优势,从职场双重劳动中获得大量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困局的出现,是由于公交行业和体育界的劳动具有开放性和观赏性的特点,而绝大多数行业中的企业,其人员在职场内的劳动都不具有开放性和观赏性。这样的职场劳动根本就没有办法依靠招揽广告业务,实现职场劳动的双重性,也就谈不上借助职场双重劳动去提高企业效益。这一困境亟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