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重劳动:效益倍增的时间分工法则
- 陈兵
- 3164字
- 2020-06-24 23:09:48
二、向完善性服务要效益:借工作时间“做广告”
在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许多中国企业的职工几乎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都长达8~10小时,有的企业甚至更为严重,将简易床都搬到了办公室,日夜加班赶工。与此同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职工劳动时间普遍比中国企业短得多,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只有6小时左右。在劳动时间上,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极其耐人寻味:倘若把我国企业职工每天的劳动时间减半,也就是从现在的约10小时减到5小时后,再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职工全天的劳动时间恰好少1小时左右。这一点是当代中国企业的一个战略性机遇。
步入21世纪后,信息社会迅速到来,劳动所固有的二重性表现得也越来越鲜明,其所凸显的价值对当代企业也越来越大。公交车每天运营在固定的线路上,通过双重劳动,一边搭载乘客来创收,同时一边又在依靠打广告来获利。如此经营,让许多行业和企业都羡慕万分。
其实,很多当代企业都迎来了一个依靠广告提高经营效益的战略机遇。倘若它们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很可能做得比公交车和运动队还要出色。
相当多的国内企业目前都在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向时间要效益,最终导致相当多职工的劳动时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实际工作时间都长达10小时左右,甚至更长。与此同时,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职工劳动时间普遍比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短得多,每天只需要工作6小时左右。如果将目前我国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相对比,大家将会很容易地发现:双方在劳动时间的横向对比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极其耐人寻味。
一旦把我国企业职工每天的劳动时间减半,也就是从现在的10小时减到5小时后,再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横向国际对比,我国许多企业职工全天的劳动时间就恰好要比西方国家企业少1小时左右。这一点对当代中国企业的竞争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因为如果我国企业把职工当前每个工作日10小时的劳动时间减半,那么在劳动时间的横向国际对比上,恰好能够比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占优,在美誉度上可以一下子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拔得头筹,从而能够依靠劳动时间的优势,赢得国际知名度,打造出世界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
更加令人关注的是,当前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纷纷延长劳动时间,以便提高效率。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职工每天的劳动时间原本就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短得多,所以它们延长劳动时间的回旋余地,要比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出不少。
在如此外部国际竞争环境下,倘若我国企业也效法它们,进一步延长劳动时间,回旋余地就会更小。因此当代中国企业要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企业进行竞争,就需要避免陷入这样的同质化竞争陷阱,而要另辟蹊径。
尤其重要的是,与争相延长劳动时间相比,在缩短劳动时间方面,我国企业的回旋余地反而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大得多。因为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里,职工现在每个工作日劳动6~7个小时。倘若他们的劳动时间也被减半,便只剩下区区3小时左右,那就太短了,连半天都不到。如此经营,一方面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更加重要的是,过短的劳动时间会导致企业内的职工很难产生凝聚力。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西方企业是经济界的先发者,它们本身早就已经依靠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长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品牌优势,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它们很难凭借劳动时间的国际优势,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扩大品牌优势。这就导致劳动时间的国际优势,给作为后来者的我国企业提供的竞争机遇,具有潜在巨大的优势,是西方先发企业所根本不具备的,更是难以获得的。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职工的实际劳动时间,大多在每天10小时左右,个别企业甚至更长。即使企业对10小时的劳动时间进行减半操作,也还会剩下5小时,不仅相当于当前半天的劳动时间,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现行的每天工作6~7小时劳动相差不大,按照国际标准依然可以属于全日工作制。这样,我国企业既能拥有劳动时间减半的美誉,还能赢得比欧美国家现行全日工作制在劳动时间上更短的品牌效应。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把职工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0小时减到5小时,那企业每个月给职工支付的工资报酬是多少呢?它们究竟是随之减半,还是维持原先劳动10小时的报酬水平不变呢?
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因为如果工资报酬也随着劳动时间的降低而骤减,职工就无法从这种调整中获得收益,反而还会造成收入的大幅下降,这种调整随之也就失去了积极意义。它不仅无法让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与优势,难以创造品牌,反而还会损害企业的形象。
因此,企业在把职工每天的劳动时间从10小时减到5小时之后,需要维持原先10小时的工资报酬不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抢得竞争先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国际知名度,打造世界品牌。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样操作难道不会伤及企业的效益吗?也就是说,企业关注的是利润、效益,如果不能让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此改变也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如此经营不仅不会拉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反而还会推升企业效益,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因为多少年来,国内外企业界都是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集中开发员工单一的职场劳动。这非常类似于公交公司以往总是把眼睛仅仅盯在让司乘人员如何增加乘客人数上,也很像运动队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让队员单纯增加比赛场次上。
而在现实中,公交车即便不增加乘客人数,运动员即使没有增加比赛的场次,只要借助双重劳动,把司乘人员和运动员的广告能力发掘出来,公交公司和运动队也能够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经营效益。
同样的道理,当代企业如果也能借鉴这一经营理念,在发挥职工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发掘他们的广告能力,以此去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企业品牌,那么职工为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就必然会随之大幅增加。
调减劳动时间,让企业在国内外的横向对比中赢得优势之后,就相当于企业为自己和员工都贴上了国际标签。在公众眼里,这样的企业经营方式与众不同,其员工的工作时间也甚为独特。这就让企业和员工平淡无奇的日常经营与劳动,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企业和员工在职场上一边运转和工作,同时一边又在打广告,让劳资双方在职场都实现了双重劳动。这就让普通企业的职场劳动,也能够像公交车和运动员那样,获得双重劳动的功效。
除此之外,令公交公司和运动队都无法企及的是,公交公司和运动队都是利用自己职工的能力,在为其他企业打广告,给其他企业打造品牌,提升其他企业的知名度。可是当代企业如果在职场劳动时间的横向对比中占有国际优势,则是在发挥自己职工的广告能力,为职工自己的企业提升知名度和打造品牌。
更为重要的是,直到目前为止,无论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还很少有企业看到这一战略性机遇,因此中国企业如果能够抢先转型,由争相延长职工每天的职场劳动时间,转向率先调降他们的职场劳动时间,那么它就能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赢得竞争先机,从而迅速地提高企业知名度,在国内外打造出企业自己的品牌,获得最大的品牌效应和品牌收益。这是一个极好的竞争机遇。
当然,减少劳动时间并不会降低同一个工作日劳动时间的价值,因为人性化的管理将提升员工的工作状态和效率,激发员工内心的主观积极性。此外,更短的工作时间将刺激辅助工作手段的创新与应用,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品质与数量的工作内容。
把职工当前每个工作日10小时的劳动时间进行减半,同时维持原先10小时的工资报酬不变,那么我国企业在劳动时间的对比上,恰好能够相对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占优,可以一下子在国内外拔得头筹,从而能够依靠劳动时间的优势,赢得国际知名度,打造出世界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因为企业一旦形成自己的用人特点,职工就会自发地主动为企业做广告,企业就完全不必再拘泥于职工每天在职场上停留的时间有多长,更不必仅仅从职场内的强制性劳动中向职工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