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的文学场:新媒介与文学制度的转型在线阅读
会员

重组的文学场:新媒介与文学制度的转型

黎杨全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2.5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9 20:23:18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以及文学批评制度的裂变、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新媒介语境中的经典化制度问题,认为经典总是场域行动者合力的结果。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黎杨全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明末清初诗坛,诗派竞起,然终离不开对明代复古诗派之论争。明末的公安派与竟陵派以至于清初的神韵说之出现,或攻其弊,或自成一家之说,而其与复古诗派的诗学主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殆无可疑。清代的沈德潜则是明末清初诗坛论争的总结者。沈氏从批驳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之说出发,以倡“诗教”作为突破唐诗的缺口,提出“以意运法”的诗学方法论,旨在突破复古诗派在诗论上的桎梏,导引诗坛走向创造之途。另一方面,
    陈岸峰文学11.3万字
  • 会员
    本书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观点,分析了中西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发展特征、精神内涵及其内容和主张方面的不同。生态化特质首先表现在当代文学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获得灵性,那种将自然视为资源与获利工具的观念受到了批判;物种间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从自然规律与保持自然节制等生态主义的核心信念也渗入当代文学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与社会性/理性的关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认为,生
    唐晶 李静文学15.5万字
  • 会员
    《人文》学术辑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编辑,《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展示中国思想学术界新成果。《人文》力争为学术界提供一个优质学术成果发表平台。文章以学术文章(论文)为主,也发表欢迎思想学术随笔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文章。另设“对话”“学林”“札记”“书札
    《人文》编辑部编文学24.5万字
  • 会员
    桐城派作为清代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清代学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第一,作为清代理学中坚的桐城派在发展轨迹上与清代理学存在相似性;第二,它与清代汉学之间存在既相争又兼容的复杂关系。桐城派在有清一朝居于学术正统的地位,清朝灭亡后又被斥为“谬种”。这种学术及政治地位上的大起大落使桐城派具有了学术研究上的典型意义,对桐城派学术思想流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对中国近代学术思想流变的认识,也
    曾光光文学17.6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城市文学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以当代河南文学为研究视点,通观其城市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重回文学现场,在解读文本、考释史实的基础上,本书剖析其间的地域属性、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城与人的发展史。河南的城市文学不仅触及了城市文学的普遍性问题,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地方经验,包括历史积淀、古都文化下的城市光影与气韵、现代化进程中特定的心灵状态。而通过挖掘文学与历史经验所寻
    魏华莹文学17.6万字
  • 会员
    本书由两部分构成,上篇是《诗经》通论,首先,从学术史、文化史、文学史的角度,考辨《诗经》的作者、时代、地域、结集、流传等基本问题,研读《诗经》的主要内容,审视《诗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述《诗经》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成就,梳理了先秦至近代《诗经》研究的内容、特点和价值,重点分析了《诗经》的公案、谜案、悬案。其次,从地域文化和文学地理的视野,探讨了《诗经》“二南”与汉水流域文化的关系,以及《诗经》跨学科
    刘昌安 温勤能文学24.6万字
  • 会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幻小说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从对技术模仿的描写进入人类学和宇宙哲学领域,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在这一创作的嬗变过程中,以模糊的边界、包容的中心为特征的“暧昧”美学逐渐发展形成。本书以美国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为例,通过全面考察勒奎恩作品“过去与未来”“梦境与现实”“人与技术”“人与自然”“东西方文化”这五对二元关系,从时空、精神、
    肖达娜文学26万字
  • 会员
    本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走进东北文学的微观世界,在东北作家个体系统中逐步发掘东北文学大系统的完整风貌,结合整体地域文学发展历史和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探寻东北文学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挖掘东北作家在“文风不盛”的基础条件下顽强而坚韧的文学探索精神。全书重点关注了20世纪以来的东北文学,在作家的选择中兼顾了时代性和多元性,着重考察了东北作家与东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廓清东北作家的创作在中国现
    周青民文学20.1万字
  • 会员
    本书采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等方法研究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构成了他的四张面孔:20世纪80年代初的“形式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者,20世纪90年代的后结构主义者,21世纪的大众文化批评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展现了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一个侧影。本书力求通过研究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借鉴西方文论提供参考性建议。
    文玲文学15.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