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礼制遗存与文论形态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上古礼制遗存与文论形态研究

余琳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16.7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8 20:08:55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与传世之审美形态互相对比,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第二部分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探寻仪式表意体系的独特之处,并与早期文论的言语表意系统相比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上古礼制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上古礼制在早期文论形成过程中的综合作用,不仅在审美形态与思维构型上影响着文论发育,也形塑了先秦文体的发展走向。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赋学:批评与体性》基于“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的学术理念,力主回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体学语境来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式,着重从赋论批评形态、律赋创作机制、文体观念、地域赋学、赋格方法论等方面出发,系统阐述中国赋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论证谨严,征引翔实,揭示了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赋学问题,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黄志立文学20.1万字
  • 会员
    本书在国内外学术界新近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结合当代心理创伤理论,运用心理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辅以传记研究法,对伍尔夫作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本书的研究不只是关注到了精神创伤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更致力于探讨伍尔夫如何在写作中述说创伤、超越创伤以寻求疗治创伤、走出创伤的心路历程,而这正是伍尔夫创伤书写之关键所在。本书认为,伍尔夫的创伤书写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不仅准确传达了个体创伤经验
    朱艳阳文学20.8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长期以来,我国学者研究这部名著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些成果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H{现,属分散性研究,而以整体性、系统性方式研究《安娜·卡列宁娜》则显得薄弱。本书从《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过程、思想内容、悲剧意识、死亡意识、人物形象体系、场而描写、眼神描写、心理描写、意识流、结构、人物形象比较等多方面展开全景式研究
    杨正先文学44.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清代长篇章回小说《歧路灯》的存世钞本为研究对象。本书首先著录并考证了目前已知尚存世的14部钞本(其中6部为本书首次发现)和3种民国印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诸钞本的目验校勘,将《歧路灯》存世钞本划分为甲、乙钞本系统,归纳了两钞本系统间的整体性差异,以及两钞本系统内部诸本源流关系,并从微观层面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校勘实例加以佐证,进而论述《歧路灯》钞本源流系统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本书还
    朱姗文学25.2万字
  • 会员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代。随着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的短暂勃兴,中国知识分子完成了最初的理想文明政制的创构。这是现代意义上“新中国”想象的起点,也是认识整个20世纪乌托邦思想及其运动发展的基础。本书以儒学现代转型为视野,全面、系统探究晚清乌托邦思潮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影响,总结其时代特征、叙事结构、美学内涵和历史贡献。特别聚焦“今文学”运动与中国近现代乌托邦文学思潮的内在联系,以道德—政
    朱军文学41.2万字
  • 会员
    2015年10月10-12日,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举办“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5年网络文学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新的文化语境与价值导向下,处理好思想、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实现网络文学和主流文学机制的对接,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实现网络文学评论的良性互动,是当前网络文学作者与评论者们不能忽视
    张邦卫 杨向荣等文学20万字
  • 会员
    对人类共通的“诗心”、“文心”矢志不移的探讨与追求,贯穿钱钟书理论文本始终,形成了广博精深的思想体系。本成果对此进行整体观照与研究,主要以审美性为线索,分别围绕文学的本质、文本、创作、发展以及阐释等范畴展开,具体梳理与分析钱钟书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态度、方法与意图,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和学术系谱,尤其注意抉发其沟通中西、融汇古今的特点,进而以此探测和把握钱钟书独特文学选择与思想倾向的成因、特征与
    罗新河文学19.7万字
  • 会员
    本书立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置身的俄罗斯文化及其与西欧文化关系的宏观语境,从时间处理和空间设置的角度勾画出《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长篇小说的时空形式特征——多重时间系统和聚合性精神空间,以及作家所采用的多镜聚焦、三重透视、梦境与幻觉描写等艺术手段,探讨了这部总结之作如何表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体验与宗教情怀,揭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历史转折期的文化焦虑、回归民族文化根基的意愿以及“美拯救世界”的理
    张磊文学17.4万字
  • 会员
    本书采用以史带论的形式勾画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对自新诗诞生以来各主要的诗歌群体、流派及代表诗人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本书既重视从宏观的视野探讨社会思潮的重大转型与新诗潮流嬗变之间的关系,又重视对经典性文本、异质性文本的细读和阐释,对诗歌史上一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现象、诗作进行了重新发掘,对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诗歌论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研究中国新诗发展历程及诗歌精神演变史
    彭卫红文学19.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