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5-03-04 18:02:11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二战”前夕,在德奥犹太难民无处避难的情况下,中国向他们伸出援手。在流亡中国期间,犹太流亡者真正接触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产生了新的更真切的认识。他们在上海及中国其他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文学创作、创办刊物、演出戏剧,不仅团结了在华犹太流亡者,帮助其融入中国社会,而且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本书搜集翻译了犹太流亡报刊(如《上海犹太纪事报》《八点钟晚报》《犹太信息报》等)中的杂文、小说、诗歌等,文章虽短小精悍,却展现了丰富的视角,塑造了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此外,本书也收录了犹太裔德语作家、戏剧评论家沃尔夫冈·哈达的两篇短篇小说,以及德国作家、戏剧学家卡克斯·路德维希·莫尔赴华途中和在华期间与妻子的信件。这些文学作品由身处中国的犹太流亡者所作,更具时效性、真实性和说服力,在呈现犹太流亡者生活和心理诸多面向的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德语犹太流亡者对中国的文化认知,为国内的犹太流亡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并且也有利于加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对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架时间:2024-01-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宏观的总体概括和分阶段具体探讨相结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思潮和学人思想及著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个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分章论述不同时期的各自特点、评价学者们著述的价值相结合,综合、推绎大量文献,针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学人论说而有的放矢。文学66.2万字
- 会员本书是第一部关于贵州生态文学研究的专著。本书分析和评价了贵州生态文学的发展渊源及其主要成就,对生态文学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书中通过对贵州民间文学生态意识的解读,探讨了贵州民间文学中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对贵州生态文学创作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贵州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了贵州生态文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下,探讨了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对现实的关注文学20万字
- 会员本书围绕四卷本“科学院版”《俄国文学史》的翻译工程如何全面呈现苏联时期一流学者所描述的从10世纪至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梳理展示了这一千年间俄国文学的历史演变、艺术成就、思想价值、文化蕴涵和美学特色;在和国内外同类著作的比照中,揭示这套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主导思想和编撰原则,发现其结构方式、方法论特点和话语特征,探明文学史研究、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31.3万字
- 会员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苏文学批评史的成果。第一部分《在历史和形式之间——考察19-20世纪俄罗斯文论的一个视角》选自作者不同专著的一些章节和刊物发表的论文,但总的构思是新的,服从于新的构想,也新写了《总论》和五个新的章节,并附了五篇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选自《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撰写的《总论: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和特点》,各个年代文学37.9万字
- 会员13—14世纪的中国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动,实现了沙漠与海洋两大出口的全球性开放格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臻于鼎盛,这个时期的丝路纪行文学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与包容的典型代表。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而撰写和出版的线下辅助教材。全书由绪论、文学43.5万字
- 会员目前,对海子“小诗”,即他的“抒情诗”的研究可以说是种显学,但学界很少关注他的长诗(“大诗”)写作。基于此,本书对海子的十部长诗展开论述,结合了海子小诗及相关评论文字,建构了海子“大诗”诗学思想形成的精神轨迹,以期时代能够重新认识海子的诗学和文化价值。本书不仅解读了作为诗人的海子,同时,也解读了海子长诗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对当代理论建构的话语影响,让读者领略海子大诗所追求的诗、哲学、神性合一的心灵价值文学19.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