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3辑)在线阅读
会员

湘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3辑)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化地域文化21万字

更新时间:2021-04-23 13:03:21 最新章节:封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湘学研究》系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聚焦湘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湘学与国学的关系、湘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各地域文化与湘学的比较研究、湘学传统与湖南现代化研究、湘学与当代湖南发展研究、湘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本书是总第13辑,分为湘学专题、湖南人文历史、湘学文献整理三个部分。
上架时间:2019-07-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浙江童谣全集》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浙江童谣文本。辑者收集了浙江全境86个县(市、区)的童谣2200多首,从中筛选了1380首录入集内,为有心于童谣及民间文化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童谣资源。二、浙江童谣辑录研究简史。简要地勾勒了从上古于越时期开始的浙江童谣发展历史,尤其对清代之后的辑录研究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王瑞祥编文化15.2万字
  • 会员
    《湘学研究》系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聚焦湘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湘学与国学的关系、湘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各地域文化与湘学的比较研究、湘学传统与湖南现代化研究、湘学与当代湖南发展研究、湘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等学术领域。本书是总第14辑,分为湘学专题、湖南人文历史、湘学文献研究、书评四个部分。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文化17.3万字
  • 会员
    本书以甘肃始祖文化为主线,在对研究区域内伏羲文化、岐黄文化、大地湾文化、农耕文化、秦祖文化等“祖脉文化”资源全面、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甘肃始祖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以及甘肃文旅强省、陇东南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的实际,对甘肃始祖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产业实践进行探索与思考。
    冯玉新 李卓 田云霞编著文化19.7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乡愁里的广东》的系列寻访和思考,在聚焦于村落和乡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更角落、更边缘的一些地区,比如,南粤古驿道、非遗、美食、海岸线等,以及这些文旅元素背后鲜活的历史人文故事。本书以严肃、专业、优雅的历史人文地理读本,发现和讲述岭南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
    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文化14.4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作者采取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结合的方法进行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研究的一次尝试。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陇山开始,到玉门关、阳关结束,作者对考察沿线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和社会人文要素类地名计160余条,逐一进行考察和实证。由于作者自身的学术积淀和研究方法难以达到对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巨细无遗的程度,因此疏失在所难免。其中错误和未尽之处,敬祈海内智识,不吝赐教。
    武江民 党国锋 武优善 赵军文化19.8万字
  • 会员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岛屿文化”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
    麻国庆主编文化17.9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国家数字文化发展的视角探讨荆楚文化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问题,将其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进程,对荆楚文化数字记忆建构与传播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通过对荆楚文化遗产及荆楚文化新闻传播进行调查,并对其不同历史时期的记忆进程和转型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荆楚文化记忆建构的结构要素分析,形成项目管理视角的参与式共建、资源构建视角的网络化再生产、传播创新视角的数字平台化传播的
    刘晗文化19.2万字
  • 会员
    《北学研究》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主办,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北学研究的学术刊物,力图为北学研究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学术平台。辑刊目前为一年一期,主要关注问题有:北学的源流、内涵、学术传统、文化精神、当代价值等研究,北学的代表人物及学派研究,北学文献整理研究,北学与其他地域之学比较研究等。
    康振海主编文化25.2万字
  • 会员
    清代河湟地区在行政上基本实现了内地化,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互动类型丰富。本书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族际交往、文化互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区隔化”是其文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国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诉求的趋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
    魏梓秋文化18.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