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在线阅读
会员

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

杨公骥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17.7万字

更新时间:2020-12-11 19:30:57 最新章节:“变”(图画)、“变文”是继承我国传统的独特的“图、传、赞”形式而形成的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将从《敦煌缀琐》的“五言白话诗”中选出二十八篇,称之为“唐代民歌”并使用全部唐代文献为这些民歌作出考证和注释,由此勾勒府兵、贫雇农、逃户、地主、官吏、和尚、道士、商人、工匠、后娘、男女二流子等各色人的生活形象。本书并对涉及的“变文”考证,认为“变文”就是图文,乃是解说“变”(图画)中情节或景物的说明文。“变文”之所以使用散文、韵文合组的形式,乃是对我国古代“传”(散文)“赞”(韵文)组合文体的承袭。本书筛选的唐代民歌和变文,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民俗学价值。杨先生的考释和考论,开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上架时间:2015-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作为“社会变化和发展机制”的有机部分,甚至“社会历史”本身,18世纪英国小说不仅“说事”,反映当时风起云涌的外部现实,同时也在“做事”,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现实的建构。本书从民族性、道德伦理、现代性、性别气质等多个维度,探讨18世纪英国小说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述行性,发掘小说中作者、读者、社会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理解他们为构建和发展新的英国社会形态而实施的言语行为。
    王建香文学18.9万字
  • 会员
    网络文学中的男性生育题材是指网络文学中所描写的男性生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怀孕、生产等环节)。本书从性别文化视角出发,在搜集和整理中外男性生育题材文学作品、描摹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特征解读、创作群体分析以及不同文化下读者对男性生育的理解和接受情况剖析,对网络文学中的男性生育题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贾舒文学16.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刘向刘歆父子学术活动为线索、以始于汉成帝河平三年的“领校中五经秘书”工作为中心,探索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西汉学术、政治演变与这次校书工作的关系,论述了刘氏父子校书的意义及其与西汉中后期文学演进的关系。本书探讨了刘氏父子校书中对文学文献整理、对雅俗文艺的态度及其呈现的宗经文学观念,深入探究了西汉中后期赋的创作及赋论的变化,讨论了西汉中后期奏议文风、说理文的新变等问题。
    陈丽平文学19.7万字
  • 会员
    本书从文学史和批评史的角度,对连接唐宋诗史的重要诗风西昆体在宋金元明清的接受,做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梳理,填补了学术空白。宋代以后期西昆派、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刘克庄等的接受为重点;金元时期以王若虚、方回等人的接受为重点;明代以王世贞、胡应麟、袁宏道等人的接受为重点;清代以冯班、宋荤、王士镇、翁方纲、刘熙载、俞械等人的接受为重点。在这些重要的文学史人物之外,还遍搜历史上的西昆体接
    段莉萍 张龙高 熊倩文学22.5万字
  • 会员
    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学的转型,再现与表现历史创伤记忆的叙事文学作品构成了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景观。本书以创伤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从1976年到1989年的新时期创伤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创伤叙事视域对创伤主题表达、创伤心理描写与创伤叙事形态等方面进行研读,考察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建构过程,把握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类型与特征、承续与变奏,深化了对新时期文学思潮与作品的认识。
    张婧磊文学18.7万字
  • 会员
    明代诗坛的宗派门户之争激烈,各流派都运用选本树立典范、标举主张和攻击异己。本书以明代古诗、唐诗选本为对象,以各流派的诗学辨体观念为核心,探讨明代诗学论争中关于诗体、诗人的热点问题,强调选本是明代诗家相互批判、攻讦又彼此吸收、转化的重要场域,既包含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抗与同化,也承载同一流派内部的批判与交融。选本是具有辩证质素的综合性载体,亦是彼时社会文化的表征。本书的研究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古诗、唐诗的
    岳进文学21.4万字
  • 会员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其文艺理论见于《草枕》、《文学论》等多部著作中。本书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集中研究夏目漱石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
    何少贤文学27.1万字
  • 会员
    以“史”为纲梳理文学消费主义的公共性身份变迁及其价值功能变化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在此宏观构架下,具体以新时期以来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的三次变迁及其所表征的市场经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结点,从总体上探讨其历史演进的精神轨迹、内在规律与价值特点,详细论述文学消费主义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变迁的具体过程与微观形态。
    李胜清文学20.8万字
  • 会员
    本书从艺术特质这一艺术范畴出发,以两汉诗学接受为中心,省思中国抒情传统,讨论与诠释两汉诗学在中国抒情传统构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抒情美典多面向的变迁。中国抒情传统不应该成为一个单线索的“超概括”,它不能以一个面向概括中国抒情美学多面向的变迁。抒情传统是理解或评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但它只是平行研究视域下中国文学的一个异质性层面。中国抒情传统要在艺术特质层面阐释,而不能升华到艺术本质范畴。艺术特
    任树民文学22.2万字